文:海灵
“《文心》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共同撰写。是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是中学生,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最初登载于《中学生杂志》,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曾多次重印。”
以上是我见到本周的推荐书目《文心》时,百度到的内容。
说实话,见到这样的内容我是怀疑和困惑的。一本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书,距今已80多年了,对于如今的新媒体读写方面,还有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本受众群体是中学生和中学教师的启蒙书。对于已脱离校园多年的我来说,还有没有阅读的必要?
怀着种种好奇,我点开了电子书的扉页。却不料,正是这不经意的鼠标轻点让我眼界大开。书中对于“读”、“写”认知的表述,屡屡使我产生触动,不时更新我的脑回路。
01、深受触动
触动一:体裁新颖
这明明是一本普及国文知识的书,可文中却鲜有刻板和枯涩的说教。
自始至终,写作者通过故事的题材,借助书中人物的际遇,给出不同的应用场景,将学生在学习读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知识点一一解读出来。
故事情节自然有趣,语言通俗易懂,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将生涩的知识点领悟消化。
这是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做为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我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更是惊叹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如此巧妙的设计安排。
这让我想起了刚刚工作时接触到的那本《化海听涛》。那是一本通过一个个案例故事将规章规则一一生动诠释的书。
当年的安全规程都是呆板、无趣的小册子,规则被教条般机械地罗列。
而《化海听涛》形式新颖恰如一股清流,一出现就被我们争相传阅,很是抢手。
在体裁形式上,给我产生冲击的还有《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吴晓波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通过人物故事的方式将本应生硬枯燥的经济问题解读的雅俗共赏。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我觉得这三本书都是敢于突破藩篱,将写作形式创新的高级进阶版,它们在众多的同类图书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拿《化海听涛》来说,虽是企业安全宣传读物,且距今已20年,但我仍能记忆犹新,可见创新对于人的冲击是巨大的。
这也可以解释: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同是就某事或某物进行宣传,为何有的人能将文案写成爆款,而有人写出的文案只是反响平平。
《文心》:所谓文由字构,字表人心。只有倾尽心力,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也只有始终以读者为导向,才能让作品广为流传。
触动二:认知更新
随着书页的翻转,文章以故事形式呈现所造成的冲击还没有褪去,其在故事中穿插灌输的读写思维又使我产生了新的触动。此时,我初读本书时的疑虑一一尽消。
《文心》出版的时间虽已久远,它明确指出的受众目标也只是中学生或教师,可是对于如今的读者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02、关于读书
“读书、多读都是好事,但是乱读却可能有害无益,要懂得经济的利用自己的时间。”这是书中的枚叔为了生计远赴四川教学后,在给儿子乐华的书信中一再强调的事。现在读来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们必须学会这样的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
读书之所以要有选择,不仅因为书籍很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还因为书籍中良莠不齐,如不加以选择地读书,很可能会读一些不好的书,不但白白浪费了精力,还使自己思维混乱。
今年年初,我曾对简友们晒出的书单蠢蠢欲动。我觉得每年能读一二百本书的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是我效仿的终极偶像。
于是买书、看书成了我那段时间的生活常态。
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自己误入了歧途。一味的买买买、看看看,而忽略了思考和内化吸收,既没有留下相应的读书笔记,也没有转化成书评。
时间久了,读过的书不仅没有在脑中留下印记,而且还因阅读的内容乱而杂、不成系统,根本不能将所读书目织成相应的知识网。客观来讲白白浪费了时日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亏得后期加入读书营。我开始在导师的推荐下,有目的的选择阅读书目并配合着书评的写作输出,才让我的阅读逐步走上了正轨。
03、关于写作
“写作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文该和吃饭、睡觉、做工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中有很多项目和内容,写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这是书中王先生在学生们的第一堂作文课上,对于“作文”一词给出的完美诠释。
可曾几何时,写作就如洪水猛兽,是我上学期间每周都要面对的头疼问题。那时写作文就像挤牙膏,根本体会不到写作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不可或缺,而是感觉作文根本就是老师硬塞给我们的任务。
现如今,才惊觉当年叶圣陶、夏丐尊两位作者借王先生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多么有道理。放眼我们的生活,写作真的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开微信群,卖东西要写推广文案;我们平时对事的感悟及感慨要发朋友圈;工作中的总结、述评。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做是写作的一种。
写作真真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句话作者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体味和总结了出来,不得不让人慨叹。
当然书中也指出,对于想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的人,单纯的简单书写,只能算是习作和应用习作,写作的终极目标是最终学会创作。
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创作才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过:才华就是缓慢的耐心。诚挚探索的人往往都是对时间敬仰的人。因为世上历来稀缺的不是智慧,而是熬得住的打磨。
还记得去年8月份刚刚开始学写作的时候,我曾怀揣成为写作高手的勃勃野心,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基础水平,妄想一个月的学习之后,立马能出书立说。可是随着写作经历的不断增多。
现在知道,彼时那种没有基础打磨而求成绩的想法,无不是应了书中那句“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文心》让我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写作思维。我目前的写作大部分都是处于习作时期。而习作是一切的基础,应用之作和创作都由习作出发。
习作的根底越深越好,越是想从事创作的人越应该重视习作。诚如真正的画家,终身都在写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学家,虽至头白仍手不释卷,寻求文章的秘奥。
以上表述便是《文心》这本书对于我的触动。
当然文章作为小说来读,虽是叙事节奏有点缓了,每一篇之间也缺乏系统的连接,只能算是部分知识点的解读,但是瑕不掩瑜。
《文心》仍是不可多得的,提升我“读”、“写”认知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