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解读:巧言令色,就是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满脸赔笑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在有求于他人,或者觉得这个人特别有价值有用,对他自身来说,将来或许能用到的人会这样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外在的表现常常是喜悦的,只是仅限于是一种表情,都是假的。而且呢比较自来熟,一见面就会非常非常的热情,特别亲近。但是这样的人,很难拿出他的诚意来跟任何人交往包括跟他自己。就是说,巧言令色为出发点,什么事情都想用工于算计的辨别。遇到事情用自己的友好的态度说服,或者是实在不行就用送礼呀,或者找关系来疏通。这样的人对他人就谈不到做到儒家的仁和爱。上一章有子说的“本立而道生”,有对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生出的爱,对他人的爱,才是基础,是出发点,就是以孝悌为根本,才能理顺其他的关系。不以这种最根本的爱为出发点的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有悖于常理的本末倒置。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惭愧的。由于在童年时期。家里孩子比较多,所以如果想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认可,就要努力迎合爸爸妈妈才能获得关注和更多的允许。我小的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妈妈的陪伴和认可。然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妈妈高兴了,我就可能会多说几句话。如果不高兴,我会什么事情都会顺着她,谨小慎微的观察妈妈的表情脸色。久而久之,妈妈的脸,就是我辨别行事还是停止的一个重要标志。走入社会以后,我没有觉察自己是什么样的模式。总之呢,就是我会常常看别人的脸色,比较在意他人的想法和看法,有意识的想去讨好别人,这样的方式确实让我经常得逞。在这种心理的状态下,我就不再是我。我做任何事都会首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委屈自己。那我对自己首先就是不诚。对他人也是一样,我常常用我的这些方法去迎合对方,然后达到我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样呢,会对他人也是不诚的。就是我做任何事都是以目的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停留在思考的层面而不走心。这样的与人交往就是脱离了人的本身。我从小都是,大多数事情都是用脑去思考。思考对与错,好与不好,做与不做行与不行?从不去用心,也不知道有心,更不去关注心的感受。所以之前很多对我真诚好的贵人,我也从没意识去珍惜,去好好用心相处。只是在自私的利己。好在前生福泽深厚吧,每一个时期都会有贵人助我。但是走着走着就都弄丢了。如同黑瞎子掰玉米摘一个丢一个而自知。加入师门后,我又开启了我的长项:观察,迎合!在观察时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跟一个师妹不同,我们说话处事的出发点不同。她为什么总是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分析问题,她心念都那么美好呢?我呢?邪念,恶念,然后配合着高大上的行为,怎么这么不舒服呢!过去的人生就在这种不诚,不善,拧巴中度过。我没有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和想法,一切以别人和大局为重,渐渐的没有了界限,没有了自我。然后深度抑郁。不想表达,一切都没有兴趣。在找回自我的路上是非常艰难的,我开始修诚,先对自己诚,再对他人诚。我慢慢的去看见和自我觉察,并克制自己。在看到过去的那个自己,我不怨恨什么,也不难过,不管什么原因造就那样拧巴的自己,起码我今天可以有机会悔悟,有机会清晰知道,我要修福德,守着善念善行走余生的路。我可以更好。孝悌忠信而为之,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