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相信国家,爱国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含义?
是什么时候,医生开的药方让人不再信服?
是什么时候,警察执法开始被人怀疑存在猫腻?
怀疑,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人们心里滋生开来;恶意,是种子发芽后长成的枝丫;
但最初,不过是被人教导:所有人都有“质疑”的权利,万物皆可不信,除非你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信服。
在数学上,这个过程叫做证明,运用公理去推导,得到一般的定理,再将定理应用至生活,最后推导出一件件事情的起因结果。
放之于生活亦然,不过如今证明的过程被人所质疑,这本是稀疏平常的事,毕竟不同人运用不用的方法去推倒,从公理也可推断出歪理邪说,甚至看似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是我们俗称的“诡辩”,但诡辩的前提仍然是那些公理,是大众都默认,经过几千年来验证的一套规则。
若不在一个规则下,道理的推导大可以有千变万化,自然就有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麻烦境界。
无论如何,即便你身处百家争鸣的时代,若是有点心思研究,就会发现殊途同归,毕竟是同一个妈生。花点心思,也能从这些“争鸣”中找寻到一些有用之说。
毕竟公理说来也宽泛,说来也狭隘,缺少的是细节。若钻牛角尖了,那么自然会觉得公不公,母不母的。公理是在一个规则下的产物,是基础。
比如说1+1=2 是公理,由此方能去推导2+2=4,以此类推。若基础的规则1+1不存在了,那么后续的所有过程等同也不存在了。
如公理相通的是,公信力。我对于公信力的理解,这来自于一个机构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让人强制性相信的力量。
原因可能来自于这个人以往的事迹报道、其专业性、其他机构给予的有力背书,或者是这个机构或人与大多数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如此都会形成一种公信力。
简单来说,报纸具有公信力。因为他的利益就是公布真实信息,公布假消息对其有严格的惩罚措施,没有利益可言。
一个医生的诊断具有公信力,因为他有权威机构颁发的认证,有医生的誓言,有十几年专业的从业经验,有无数个病人为他树立起的背书,这些造就了公信力。
那又是什么时候,这些机构和特殊职业,在我们眼里,产生了问号?
兹以为原因有二,一是半桶水的知识,二是“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传统观念;
两个原因应该都很好理解,一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整体的知识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了。于是一些鱼目混珠的人就没办法糊弄有识之士了。大家都知道,信任建立起来是非常艰难的,但是摧毁却只要一瞬间的。
发达的网络,传播着人们喜闻乐见的“负面消息”,什么医生收红包,什么黒警察,贪污受贿等等负面消息比以往更容易荣登热搜,引起无数网民的猜忌。
上网的成本很低,你永远不知道在网络另一头的人究竟带着怎样的辨识度去处理数以亿计的大量信息,而此时我们能抓住的,不就是那一锅粥里的一颗“老鼠屎”么?于是乎,互相传播,甚至形成了一种新的共识,那就是现在什么都不可靠了。
若是无知者也就罢了,最怕是一些有一些经验但不专业的人,以其“小有名气”的影响力去影响那些无知的人。于是“半桶水”成为了大师,真正的大师反而成了“无知者”,人们拿着手里的“偏方”卖弄,偏信关系,偏信后门,于是医生的公信力便下来了。
而第二点,则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传统观念,这句话的本意是江湖险恶,虽然你很纯真善良,但是你也要谨防自己栽坑里,是一句很好的提醒。但另外一方面传播出来的观念是什么,我以为是“人性本恶”。
“恶”在什么地方,人是利益驱使的动物,是自私的动物。对所有事,不可全信,抱着怀疑的态度。
于是便开始有人拿着这句鸡毛当令箭,“怀疑”一切,认为任何事都拥有可辨的空间,可商量的余地。而事实上,从网络上传播出来的东西也的确是是非曲折,宛如宫廷大戏,若你抱着非黑即白的心态,那么可能这世上没有一块净土。若你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那么这世上可能也哪有你的一片净土。
那机构可不可信?公信力的报纸可不可信?
原本是可信的,他们有自己的社会责任,甚至是职责去传达真实的消息。
但,只要这是经过人手的,便有了商量的余地。而如今,只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才有了传播的价值。
这是我也开始怀疑一切的原因。
毕竟“民以食为天”,吃饭永远是是排在第一位了,当你的笔杆子养不活自己,当你的“时事”新闻不如“八卦”来的更有价值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市场决定了商品的走向,而“新闻”俨然成为了另外一种商品。
流量成为了有些病态,却又无可奈何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你说,是谁让它们丢掉了公信力?
无非一碗饭,半桶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