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陪小楚去看她的一个朋友,因为之前见过一次,所以有点印象,一个外表挺精致可爱的女孩。 到了她的住所,窗帘拉着,没开灯,空气闷闷的,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不知道干什么,也懒得收拾。
所以,她一般就是拉住窗帘睡觉,醒了就玩游戏看电视剧,饿了就订个外卖,特别懒的时候就吃泡面。 离开的路上,我问小楚那女孩的工作情况,小楚说,她在一家小的创业公司实习,马上就要转正了,但她没有什么把握,所以现在还是挺迷茫的。
我想起了自己上师范时,因为宿舍里就自己一个离学校远的,所以周末时,也是自己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县里的图书馆了,过着和其他同学玩乐不一样的生活。
正是那些年的阅读积累让我在现在的写作中蓄积了能量,做到游刃有余,至今也仍然保留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
所以,外人眼里的你,和独处时的你,永远是两个样子。一个假装淡然,一个不知所措。能在自己的独处时间里,放下一切喧嚣和繁华的人,必定是真正的富有。
清代金石家张廷济有一幅对联,“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意思是: 儒学大师朱熹喜欢花半天时间静坐,欧阳修常常在万籁俱寂的夜里读书。
这让我想到一个说法:君子慎独。君子,拥有更优质的独处能力。
记得《百年孤独》里说: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的确,我们不能避免孤独,所以要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让独处,成为最好的修行。
正如叔本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当人被生活中的喧嚣压得喘不过气时,总会开始渴望独处,可实际上,很多人却并不善于独处。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
“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
不合群,不是性格孤僻,而是灵魂上的独立。
他们在来来往往的人潮中,保持着一份清醒,他们不盲目从众,听取自己内心的声音,遵从内心的选择。
杨绛先生一辈子不合群。
她和钱钟书两个人绝少应酬,躲在书斋里读书自娱,写书自乐。
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发行百万册,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翻译版本,102岁还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世人都尊她一声“先生”。
她说: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独处,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人生曼妙的风景,不是外人的肯定,而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今日饮食记录:
早餐:牛奶一盒,西红柿一个,核桃两个,全麦面包两片。
午餐:
晚餐:
昨天下午的一小份热干面毁了保持两周的118斤,刚没吃早餐前称体重119斤。吃下去的东西真变成体重秤上打脸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