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如果说本文讨论的是心理学不如说是我作为普通人对群体规律个人观点的总结。
本文对群体的定义是一群任意的群体动物由于自愿或被胁迫原因造成的个体组成的集合,无论他们是何种原因而聚集在一起。
比如一个明星或物品的粉丝群体,一个公司,一个团伙,一个地区的人,一个农场的鸡群羊群都属于群体。
而群体中的个体心理学是讨论群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认知等等。
人作为群体动物的本性是有着根据群体利益与服务群体生存为核心产生的心理,与动物本身的趋利避害自身生存的心理共同存在与作用,在其本人所在的不同环境中或角色化下,这两种心理的作用会出现一方超越一方的情形。
比如为侵略其他国家而感到正义的民众会因为这种“正义的理念”会攻击与迫害本国内反对发动战争侵略他国的人。对一个物品或某个偶像或明星或者行为习惯的爱好者会组成一个群体,去打击与迫害任何反对或不喜欢它的人,而造成群体中每个个体进行这些群体活动的心理,就是本文讨论的群体中个体的心理学的核心。
这种本性心理对群体组织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有重要影响,本文会分析这种行为的内在原因进行总结。
心理就像一个黑箱函数,输入同样的变量,会输出大致相同的结果,本文的研究手段是通过社会观察发现规律再套入社会事例进行推理验证,反复进行总结理论减小误差,当然作者不是心理学出身,本文所谈论只是个人观点与个人总结规律。
使群体中个体进行行为的核心元素:情感,本能,感性与理性
首先,人会为喜爱的物品或人或某种活动和行为自愿的付出代价,这个代价会根据该人的趋利避害的理性与其喜爱程度所左右,代价的成本为其可支配内容的比例比如金钱,家人与朋友,身体,生命。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感性与理性,符合趋利避害本性的为理性,而不符合趋利避害本性的由情感主导进行的行为为感性行为,当然个体的理性与群体的理性有时共同的有时是互斥的,这个在之后进行分析。
感性与理性的作用
人作为一种动物不会有绝对的感性与绝对的理性,绝对的感性就是动物性的最大化,比起人更像低智能纯靠情绪驱动的低等动物,但更理性的更像冰冷的机器。有时候人会将感性所认为的利弊延伸到理性的个体的利害关系上。这样造成感性会在人的行为上占相当一部分。
越是感性的人在情绪的影响下越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而对于一个群体的行为让其他人记住的往往是那些最极端的行为,对应群体中更多的个体是支持或默许这种行为,因为在其意识中对群体利益和自身获利是有益的,当些行为合理化合法化或代价小,群体中的个体会不再默许而是直接参与这些极端行为,从而感性的人通过这种手段可将这种极端行为与占多数的感性的人产生共情来将极端的行为平常化同时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不再有道德违背善心的问题,因为群体内都想这么干或大部分都已经在做同样的行为,而不参与或支持的群体成员会显得不合群,不再有被群体的认同感,群体其他成员也可能会认为该个体不再是群体的成员而将该成员排出群体纳入极端行为或打击的对象,其中个体自身为了自保与持续获得群体的利益也会默许与支持这种行为,群体与个体互相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整个群体的疯狂。例如,在一人对一人进行了人身侵害时,如果在事后让两人协调和解时,其往往表示自己是感性冲动的行为,造成让被害方与其和解,不和解反而是小气不道德的,引起其他感性的人的共情。也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控制,往往理性的人或者单纯以伤害他人为获利手段或为乐的人也会通过这种借口达到低成本人身攻击的效果,扩大到一个群体行为也是如此,粉丝团互相持械街斗与各类社会青年小帮派持械街斗事件,以及社会青年为某个舞蹈区别打斗。这部分将在文章的被控制者视角部分进行分析。
群体中感性的作用
接下来就要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性的行为呢?有的人说激素,有的说自己脾气爆?我们讨论在涉及群体中的某些活动,造成激素与脾气爆这种感性行为激活的原因。
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产生与加入一个群体是人的本性,如果没有群体,人就会感到孤独产生心理问题。群体由每个个体形成,而个体的行为来自自身的情感的感性和理性心理,所以可以得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是继承自个体心理和行为而产生。
在这个群体中,人会有归属感与群体内的帮助,部分实际有组织的群体会有实际的共同利益,这时候个人与群体的利益是重合的,也符合个人的趋利避害的条件,会让个体更加忠诚,对这个群体产生喜爱的感情,群体的组织度也会加强,这些操作属于一些精神控制的手段。也就是可以推出一个群体的随机组成是人类本性作用的产生,其行为也是人类本性中为群体行为不会有更复杂的行为。而人本性中的群体可以根据出现的原因分为主动和被动:
主动出现的群体:
由喜爱所产生的群体
这种自然产生群体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可以将其群体的心理看为一个单人的心理,一个符合喜好特点的群体行为,对讨厌与反对该喜好的人进行排斥或直接进行攻击与迫害。根据每个成员的认知或感性或情感强度的不同,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对于非常感性的往往会对群体进行对其本人有着倾家荡产或个人生命为代价的行为。这种往往也是对他人有着极大伤害的类型,社会危害性大,但对于有组织的群体来说,是最有利的个体。如果一个群体在政法系统中也有大量成员存在,这种最有利的个体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兼顾了打手的存在,在对其的司法惩罚时就会因为其他该群体成员的共情而减轻与免除处罚。在平时也会为了群体的发展,而将同群体的人选入政法系统,以帮助群体的发展。群体在进行集会等活动时会强化这种喜爱甚至到疯狂,如果成员在这种活动时出现反对或不那么疯狂的不同的声音就会被认为不合群,不符合群体发展违反了喜爱的目标的意愿,就会有被其他喜爱成员攻击和驱逐出群体被打击的可能,所以由于恐惧也会去为了合群获得群体其他成员的认可或者该群体在人群中广泛分布或其本身或被信息控制与宣传而产生的对自身是群体一员的自豪感等正面情感也会从众的加强喜爱。
由仇恨产生的群体
这种群体与喜爱产生的群体类似,也是根据感性和仇恨的程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成本行动。仇恨会比喜爱有更大的在行为上的驱动力。而且往往会在心理期望对仇恨目标造成比自身仇恨更大的伤害。
由区别产生的群体
这种群体在定义上是所有群体类型的总集,但产生的原因在个人的主观上有被动也有主动,被动的比如阶级,肤色,主义,宗教之间产生的群体,主动的比如工作小组,班级。这种群体因为区别产生,而且同时可拥有主动和被动成因,比如分小组时,分为了几个不同的群体,有主动的区别又有被动的人为操作。上天不是安排的人人平等,所以每个人的长相和命运并不一样,人们会被动的根据区别产生群体,例如黑人和白人和黄种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与官僚阶级,而这种区别产生的过程就是动物会为其本类型群体的生存而本能的排斥和自己有区别的同类。起码在不同群体逐渐融合或其中之一被消灭之前会存在这个问题。这个群体的特性与与喜爱产生的群体类似,可以将一个群体整体的心理看做是他的一个个体,因为有共同点组成,所以当其他群体有攻击或反对等负面情绪对它的特点时,对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意义。当然这种组成比较被动,喜爱该群体的就继承了喜爱产生群体的行为,当然除了喜爱还有一种归属感与自豪感已经荣誉感,这种几种感觉会因为该个体的个人经历所形成的心理产生着与喜爱相同的效果,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本身厌恶该群体的就会把这一点来自嘲或贬低自身的这个群体。由可变区别产生的群体,成员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加入或退出群体。对其群体不在意的在心理中往往被恐惧等裹挟而进行群体行动。
由恐惧产生的群体
由恐惧产生的群体的成因,这个群体是由于被自然环境或者人为因素而产生的群体,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恐惧对象,大概有这两种情况农场主与养鸡场的鸡群、疾病和自然现象与鬼神对人。农场主与鸡群的控制人和群体有两部分,一个是控制鸡群让其恐惧的对象农场主,一个是控制鸡群去反抗农场主的人或群体。疾病和自然现象与鬼神对人,这个控制方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利用恐惧,可以帮助抵抗引诱其被控制的控制人或群体。这个群体害怕被恐惧对象造成损失,如果群体的个人或者群体整体组成了组织可以反抗该恐惧目标,则群体的个人会根据代价的多少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抗。如果可能保持这个群体无法组成有效的组织,仅仅可以消灭单人的武力就已经可以控制整个群体,群体的个人会为了减少损失而被迫服从控制,在主观上不上主动的顺从控制,如果控制者给与了一些甜头,或被控制者有喜爱受虐倾向的,此时可能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对群体的控制者也就是恐惧的对象产生喜爱,控制该群体的人可以给这些群体成员地位和物质奖励来让其他群体成员对控制人或群体进行主动心理服从。对于有反抗意识的群体成员来说,群体控制者可以将其驱逐或消灭对其他群体个人增加恐惧。但如果另外一个有足够实力的群体来说,可能通过帮助该群体消灭恐惧对象实现对整个群体成员的掌控,群体成员也会根据对恐惧对象的程度给与对应的反抗行动或帮助。
由共同利益产生的群体
由共同利益产生的群体,也是属于由区别产生群体的子集。由于由共同利益产生所以在极端行为达不到由喜爱和仇恨产生的群体所产生的不计代价进行活动,因为一旦不计成本则就违反了个体的利益,共同利益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存在主动和被动群体同时作用共同产生群体的情况。共同利益的群体一般缺少自发性,会让群体中的其他一员去完成所有需要的行动,个体自身会企图不劳而获空手套白狼将群体的共同利益变为个人利益。当代价和潜在危险超过了个体所认为的收益,个体就会脱离该群体,除非这个群体其他成员会打击报复产生比脱离群体更大代价,当共同利益可以收为个人利益的时候,在群体获得利益后会消灭或驱逐掠夺其他群体成员,此时该共同利益群体就不再存在,将群体利益变为个人利益。比如财产联盟或政治联姻的婚姻,二人不具备喜爱这种因素构成群体,就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或者普通的公司雇佣关系,当公司的待遇足够员工的生活时,员工就会是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当待遇降低到代价比收益高时,员工就会离开这个公司。或者黄金三嫖客中,三人最后找到了20万枚金币,丑恶之人和好人组成的群体获得了金币,但丑恶之人尝试会独吞全部金币,好人就需要控制住丑恶之人完成群体利益的公平。
这些群体中的个人本能行为总结就是人在群体中的本能行为,也就是本性。这些本性也是人进化中作为群体动物帮助群体扩张与存在而得到的本性,不具备这些本性的群体最终消亡了。
被动产生的群体
被动产生的群体抽象定义就是由人为通过精神控制他人操作社会资源或物质资源为工具对一群人进行控制所产生的群体,具体定义就是由外部因素(如工作、学习,暴力等)强制形成的群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在社会学的一种定义。人是群居动物所以产生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平常话就是人脉资源,物质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物质进行调动,一个人可以通过社会资源调动物质资源。这个人和这些社会资源组成了一种主动群体,通过物质资源控制他人产生被其控制的群体,这种群体由人为控制而产生不是个体自发产生为被动群体。大到国家、小到帮派或公司业务小组这种人为元素产生的都是被动的群体。被动群体遵循着主动群体的特点被动群体继承了主动群体的特点。个体根据个体差异不同产生不同主动群体类型的行为。
控制者方视角:群体与精神控制
主动群体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控制,无形因为主动群体是一种没有人为组织而自然产生的群体,处于一种分散和难以准确掌握的状态,就像没人具体知道一个明星的粉丝到底有多少在哪里存在,群体的个体潜伏在人群中就像一群漂亮男娘和漂亮少女呆在一起不脱衣服难以分辨一样。精神控制来源于人类的更基本的情感和趋利避害本能,这些本能在群体中运行时,就体现为群体本能,就像让部分本能封装后制成工具包,一种为被动群体所有者提供精神控制个体操作的工具包。精神控制的效果就像设定的声控开关为某些环境下个体的心理中会自动触发。
被动群体是一种确切存在的人为精神控制的群体。在动物中,例如蚂蚁这类个体很小的群居动物,它们的个体较小脑容量也小,可能甚至不存在意识,所有行为可能都只是受到信息素的本能反应,活动范围不会远离蚁穴太远,不然个体可能回不了巢穴。所以对于这种群体来说维持群体运作需要的就是简单高效的方式就是信息素。蚂蚁中的统治群体也就是统治阶级通过信息素控制被统治的群体,当新蚁后产生互相竞争时,会争相释放信息素,以掌控更多的蚂蚁击败对手获得王位。而人的活动范围大,群体的控制者想要对更多的人进行控制与调动就要通过精神控制来实现。在人类社会中精神控制替代了蚂蚁的信息素实现了社会资源与个人的调动。精通精神控制的人情商一般也比较高,既然要调动他人就需要让人们又喜爱又害怕,将被控制对象心甘情愿的“忠诚”。
被动群体的精神控制
我们已经知道了被动群体的对个体控制依靠的是精神控制,接下来讨论精神控制的部分原理与方法。
成因:被动群体的产生原因更细化的定义是由拥有社会资源的群体或个人通过精神控制调动自己的社会资源通过暴力胁迫或利益诱惑等精神控制手段创造受其控制的群体或将他人加入自己控制的群体。就如孙子兵法里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特点:划分群体也就是产生了区别,这种群体也就是继承了区别产生群体的内容,也是区别产生的群体的子集,但由于这是被动产生的,所以部分人的心理上不属于这个群体,而只是由于恐惧被迫人身不得不存在这个群体中,这部分人被通过个人与群体恐惧的本能被控制群体的人控制。对群体来说各种群体元素经常是互相叠加的,也就是群体中往往像套娃一样一个群体中套了很多群体,尤其对被动群体来说群体意识和个人的意识是共同存在的,而不是像主动群体群体意识与个人意识为统一的,当然这里的主动群体不包括区别产生的群体,因为区别群体本身就包含了被动群体,而且同时可拥有主动和被动成因。
由成因得到的精神控制的原因:不通过精神控制就无法实现对被动群体的足够控制。
以上是对被动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精神控制的原因的总结,通过被动群体拥有区别产生的群体带来的效果,现在可以得出了被动群体控制者需要加强对群体的控制就需要将这个被动群体加入更多的主动群体的元素。而这种加入主动群体的元素调动群体中个体的群体本性行为就是对群体进行精神控制的核心,由于对被动群体进行群体精神控制的人单人力量有限,在调动群体时需要通过精神控制调动群体中的某些人,再由某些人控制其他人达到层层调度的作用,个人的精神控制为对群体精神控制的中介,因为一个群体往往会是多种群体特点的混合情况多种元素相生相存,需要分解各个情况进行分析。
对群体精神控制的核心就是不允许不符合控制的人或群体的思想、意志、行动或者一丝反对或不支持不关注的声音存在,这些思想或声音会影响精神控制的效果,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在操控的同时要注意把握营造群体成员愿意相信的幻想和限制群体成员的认知。人的心理会通过选择信息,相信对自己有虚假的希望幻想的内容进行心理安慰逃避现实中的困苦。控制群体成员在合适量的困苦中,给他们一些带证据的对群体的美好幻想,限制群体人的认知,调动社会资源制造符合需求的道德比如群体内的资源分配与人际纠纷的处理公平公正那么就是道德就是充满友爱互助的,如果将资源分配差距大资源缺少则道德就是你死我亡的原始丛林社会达尔文主义,而操纵认知可以封锁信息渠道单方广播,降低识字量让群体成员减少或杜绝接触这类社科知识。操作道德认知等其他的思想意识无论是心理学常识的精神分析还是群体的社科内都较为常见这里不再讨论,让他们的认知中和道德中认为服从群体的控制就是合乎“正道”。也就是在对群体成员制造各种群体情感时要注意符合个体认知且是他们能进行幻想的内容,社会资源与物质资源条件允许就控制他们的认知,就像让养殖场的鸡永远以为自己是养殖场的主人,就像走向共和中孙中山的台词:被奴役却认为是自由者,从来不知道平等为何物,不自爱且不爱人,一句话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四书荼毒生灵,五经钝化人心,三刚生产奴才,这是文化之病。普罗大众食不能果,衣不能暖身,而王爷大官骄奢淫逸盘剥不止这是经济之病。这一段台词就是一段很好的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制造认知道德幻想案例,制造认知信息思想围城,再通过打击加固围城可以实现对全体群体成员心甘情愿主动的接受掌控。
加入喜爱
这种会引入喜爱产生的群体有两种粗略的操作方式,一种是主动喜爱群体被由掌握社会资源的人对其开展控制时就从主动喜爱的群体里诞生出来被动群体,这个群体由于脱胎于主动喜爱的群体,所以拥有所有喜爱群体的特点,喜爱也就是掌控群体的控制者对群体精神掌控的一种工具。一种是被动群体出现后再引入喜爱,这种群体的操控效果就会低但如果叠加了共同利益还是有不错的控制效果。
对于从喜爱主动群体中脱胎的被动群体的精神控制操作,常见的比如有掌控企图的人或群体通过其掌握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塑造一个符合个体普遍喜爱类型的偶像或者某个偶像式的物品。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最困难的两件事是让对方自愿把钱放进你的口袋里和让对方自愿把你的思想放进对方的脑子里,没有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运作,一个思想或偶像想放进十个人的脑子里都是非常困难的。在社会中常见的有偶像明星或流行产品的粉丝团,部分宗教的虔诚教徒,历史中最近有名的很多,也许读者觉得我怎么不点名道姓列举人物和物品,因为大部分被记入历史的人物和物品是成功的,现在依然有大量喜爱他们的群体存在,此文章对他们不会点名道姓的说明。在创造或已经有一个主动喜爱的人或事务后,就会产生对应喜爱的群体,接下来通过调动社会资源制造一个官方或权威的主动粉丝团体,由于人在信息渠道缺乏的时候是很容易相信信息源的内容或缺少选择不得听从该信息时虽然存疑但会相信该信息,由于喜爱所以该群体行为可以轻松达到不计成本,对其中非常喜爱的或者非常感性不计后果的会倾家荡产的为组织服务提供资金购买物品或为群体充当打手炮灰打击与消灭敌对甚至只是这些群体和个人被攻击仅仅因为不喜欢其喜爱对象或群体,这部分群体成员还会为群体的喜爱充当有效的宣传员,也就做到了对其他群体或个人来说要么加入该群体最起码不反对该群体才能自保的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帮助群体的保持扩张与保持存在。非常喜爱的或者非常感性不计后果的人的行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这部分就是通过人趋利避害本能来精神控制不那么喜爱或者非常理性的人。一个被动群体由于是有人或群体对其进行控制的,所以其内部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群体越大,喜爱群体这时叠加了共同利益产生的群体的特点,对这部分人来说利润就越大。如果这个群体很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法系统到街边路人到处都是它的人,那么其他的小的群体和个人就是该群体的利润来源,比如某个明星、主义、群体本身的爱好群体粉丝去殴打抢劫反对他们的群体和个人,由于该群体到处存在,在道德舆论上就会将这种殴打打劫变为“正义”的行为,其中理性的人或者殴打虐待他人为乐的人可以借着感性的和非常喜爱的人的名义就可以合理有符合道德借口的去进行抢劫财产获得利益和乘机实现自己殴打虐待他人变态心理的快感。这时候政法系统中的人如果也有该群体相同的喜爱对象甚至是该群体的一员,则就会因为共情或人的群体本能行为将这种行为默许减轻或彻底免除处罚,这里还是在没有把该群体会对政法系统的人打击报复作为参考的情况下。另外一种情况是理性的人或有社会资源的人通过把握相关资源把感性的和非常喜爱的人的为群体和喜爱的对象贡献的财富与其本身收入囊中,比如许多明星的偶像团体、社会组织、宗教会有巨量的来自成员的财富收入,或者成员对群体或对喜爱对象的自愿献身。这里读者会发现一个群体是不单单一种人的个体本能和群体本能作用而是会和其他个体本能和群体本能互相影响作用。而这个过程内容从一个心地善良的旁观者和被打击迫害的人和群体来看是十分黑暗残酷的,殴打迫害虐待,这其中理性的能够脱离群体本能的有善心的人会认为这样太极端黑暗了,在心理上脱离该群体或者反对该群体。这部分人在群体中占比较少,很容易被其群体消灭或打压,在其群体内诞生出反对该群体的群体前,其他理性的人也会担忧打击在行动上沉默。
被动群体出现后再引入喜爱的被动群体,虽然可以有喜爱主动群体的部分效果但难以在整个群体内有这种效果。人根据群体动物的特点来说,当在群体之中会有自发的喜爱与其他如前文中所说的对群体有利的群体本能行为。由于是人是被动在这群体中,部分人本身没有继承喜爱、仇恨、共同利益主动群体的特征,在该群体内只继承了区别产生群体的特征,这个区别可能只是班级,地区,语言的区别甚至不及人种。所以这种控制该群体的人或群体想要对通过人的喜爱主动群体本性做精神控制有以下粗略的控制手法。使用了强化区别,通过调用社会资源营造一种个人的或在群体内的或爱群体就能拥有的荣誉感,稀有感,自豪感,成就感,认同感一切相关的让个人在人际关系里有光荣或其他正面情感和在群体与社会中有地位带来的实际的物质利益,这种正面情感与依靠群体与群体绑定的利益让个体有了共同利益的甜头而产生喜爱的情感从而引入了喜爱主动群体的群体本能,为了维持这种正面情感和稳定的获利该个体就与这个群体产生了共同利益,当该群体成员被其他群体或个人攻击后是不利于这种正面情感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也会互相保护来维护这种群体的正面情感,可能因为这种被攻击的行为是丢脸的或者让外界认为该群体是不团结不互助互爱的,继续攻击该团体代价很小或不用付出代价或者是来自群体成员的尊重和支持,通过调动社会资源维持这种观念,反对这个观念的群体成员就会受到群体内产生喜爱感性的人和共同利益的人与群体的控制方的打击。营造的方法很多各种宣传,奖励与惩罚,对符合规则的“良民”赋予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分配额度。把个体的成果归为群体,当优秀个体的成果归为群体时,其他没有任何长处显著成果的人会因为群体存在这种荣耀而安给自己,似乎是这个个体创造的成果,而忽略了这个成果是其他个体创造的。为了维护这种光荣,这些个体会像前文中维护群体。当然这种群体如果反向操作就会导致对群体的控制下降,群体中的更多个体不会有群体的认同感,个体心理不再认为自己是群体事实的一员,在心理上已经离开该群体加入了其他的群体。
加入仇恨
加入仇恨的定义上与加入喜爱的类似,这种会引入仇恨产生的群体有两种粗略的操作方式,一种是主动仇恨群体被由掌握社会资源的人对其开展控制时就从主动仇恨的群体里诞生出来被动群体,这个群体由于脱胎于主动仇恨的群体,所以拥有所有仇恨群体的特点,仇恨也就是掌控群体的控制者对群体精神掌控的一种工具。虽然与喜爱在粗略方式上相同,在实际上操作会有区别。一种是被动群体出现后再引入仇恨。
主动仇恨群体被由掌握社会资源的人对其开展控制时就从主动仇恨的群体里诞生出来被动群体,这种控制者和控制群体在对被控制群体进行精神控制操作时,会让群体的个体与其控制者共情或共同利益,展示自身的社会资源以让群体的个人信服号召一起对抗或消灭仇恨的目标,除了有喜爱相同效果的本能行为以外,整个复仇过程中随着复仇程度的深入,会有不断成员离开这个群体因为对他们来说对应程度的复仇已经完成了,比如这个复仇对象只是欠了几块钱,当个体获得了本应该拥有的和足够赔偿后就不再有仇恨的情绪,如果这个群体的行为超过个体内心的道德的值的时候,就会让这个个体在心理上已经离开该群体,当复仇整个结束这个群体会消散或者转换喜爱的群体。比如两个明星的粉丝群体互相攻击,有的仇恨或感性很大或者仅仅是想借机殴打施虐的心理的就会对敌对粉丝群体进行持械斗殴等。而没那么大的仇恨感性或担心赔本的会给前者进行援助获利比如卖给他们斗殴带有其明星偶像同款联名的武器和护具而不直接参与。
对于被动群体存在后引入仇恨的,这种精神控制的手段需要创造仇恨,让无冤无仇的群体个体对毫无关系的某个群体或个人产生仇恨。创造仇恨的方法粗略的有,加强群体内的待遇差别让群体成员有怨言,对群体营造和灌输整个群体和群体成员个体被某个群体打击打压的观念与使用社会资源营造对应的可以证明和引导群体成员相信这种仇恨和把怨念引向目标群体的事件与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争端以及对应的惩罚奖励效果。制造或专门灌输被群体或群体的友好群体被目标群体打压的信息与目标群体非常邪恶,对发表不进行仇恨的成员进行打击杜绝其他信息源制造信息围城。
虽然这时候已经加入了仇恨的因素,但对一个无冤无仇的人施暴,会让正常人都存在一部分的善心进行反思,如果过程过于不人道或残暴,这部分成员会反思觉得这太黑暗残暴了,逐渐脱离与反对该群体。对于这种情况下通过精神控制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继续加大群体内的分配与地位差距,让群体成员处于非常激烈的争夺资源中,这时候大部分人就会为了存活保存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这种残暴的行为通过社会达尔文主义合理化与安慰与抹灭自己内心的善心,把群体的个体的心理转换为原始丛林一般的你死我亡不然无法生存关系。这时候对群体进行控制的人和群体只需要对群体成员一点点甜头,该成员就会增加对群体的喜爱主动因素。但如果加入这种方式虽然能抹除群体成员中的善心,但这种争夺说明给群体人员可分配的资源过少低于了该成员生存所需的资源,该群体成员的意志会厌恶与脱离该群体,只要有其他群体去帮助与改善和解决这种原始丛林的生存模式,群体成员会在心理中实际加入该群体。敌对群体也可以使用一点资源获得该成员的喜爱。总的来说引入仇恨有着不错的效果,但如果意图通过对仇恨效果并不大的人通过制造竞争抹除善心增加仇恨的效果过头可能就会导致仇恨的反噬,将仇恨转向群体本身。
加入恐惧
恐惧产生的群体与其他几种有很大的不同,恐惧产生的群体的原因有的时候是主动被动群体一起出现的,而且有时候同时具备恐惧目标和反对恐惧目标对应的两个控制人或群体。
农场主与养鸡场的鸡群,这种情况下就是主动被动群体一起出现的,而且同时具备恐惧目标和反对恐惧目标对应的两个控制人或群体。由于农场主需要杀鸡卖钱这又是引入了恐惧的因素是农场主通过资源和手段制造恐惧因素引入鸡群这是被动生成群体,可能是杀鸡卖鸡或者减少鸡群的饲料供应等,鸡群对其产生恐惧从而主动产生恐惧的群体。这就是一个同时双方共同产生的过程。就产生了一方是农场主作为恐惧目标对鸡群的精神控制,一方是让鸡群对抗农场主的精神控制。对于农场主来说由于这两个成因是共同作用相互产生的,所以自带了所有的来自恐惧的主动群体特点。只需要拥有对抗个体的力量或者营造一个自己背后拥有对抗其群体的力量,就可以实现对其的恐怖控制,最好将其分散打击任何会让其产生有组织的反抗恐惧的主动群体的个人或小群体,并通过奖励与惩罚相关的行为营造一个主动顺从就会得到好处或能够成为农场主一员的思想环境。当然这种给群体一种虚假的幻想和希望,一点点甜头去证明这种虚假的幻想和希望让鸡群相信,通过这种手段也是一种低成本即可达到前者相同营造共同利益或长期利益和引入喜爱效果的操作。只要有足够的物质资源就可以维持农场主对鸡群的高效精神控制,如果物质资源过于缺乏无法有效维持这些操作的花费,让个体认为没有虚假的希望和幻想了,认为没有共同或长期利益了,就会让更多的群体成员失去喜爱和共同利益,因为恐惧脱离控制。当然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当给群体中的个体生机而不去直接消灭,鸡群中的个体就会害怕失去而选择被动服从你的控制,而又不敢加入抵抗的群体,当然比较感性的或者非常恐惧的会加入反对的群体。如果对控制的群体形成了控制人或群体会全部一次消灭其而又无法逃亡的认知,群体的恐惧已经没有再可损失的,如果让鸡群的大部分认为拼死一搏会成功就会彻底进入抵抗控制者尝试拼死一搏破釜沉舟的情况,如果能营造出鸡群即便拼死一搏仍然无法抵抗控制人或群体,那么大部分个体会放弃抵抗,接受被消灭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里部分心理无法承受的个体会自我了结。
那么另外一方呢,可能是鸡群中的诞生出由于恐惧的抵抗被动组织或者农场主的敌对农场主,这一步的精神控制操作比较困难,因为其往往会收到农场主及其支持农场主的鸡的打击,尤其这种恐惧的抵抗组织如果是由鸡群内部本身出现则缺少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即便其精神控制了整个鸡群也无法和农场主抗衡。由于缺少资源会让沉默的鸡群认为该群体不可能成功发展困难,在鸡群的大部分依然存在恐惧害怕失去的情况时,这个群体的对鸡群控制是小的,就需要营造一种农场主需要将这些鸡全部消灭的认知,这种认知需要一些小事件去证明去引导鸡群这样认知。鸡群就会在心理上更加愿意接受你的控制,起码不会反对。当这种行为失败时,可能会反向增加鸡群对农场主的虚假希望幻想,从而将自身从鸡群的个体心理中转为了不信任或反对。对于这个群体而已最缺乏的是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源,如果有其他敌对农场主能够提供外援,那么就可以用这些资源使用文中其他群体精神控制的方法进行增强对鸡群的控制,当该农场主的资源不足时,该鸡群内往往资源更加不足,鸡群群体的个体心理往往是你死我亡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了生存就会加强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尤其当资源过度缺乏,鸡群中原本有甜头的喜爱农场主有共同利益的鸡就会认为该鸡群已经摇摇欲坠,愿意投靠新有势力有资源的组织或敌对农场主,虽然明面上该个体成员还在害怕恐惧农场主中,但实际更愿意服从新组织或敌对农场主。而最缺乏资源的部分鸡也会为了生存和这种你死我亡的环境在心理上投靠与愿意服从提供利益和更好环境的新组织或敌对农场主。而且由于这部分群体成员的生活资源极其缺乏,这一方群体的控制人和群体只需要很少的花费就可以调动这部分原鸡群成员,虽然其本来是惧怕农场主,但这个新控制群体提供了足够的利益和保护同时也有让其恐惧的资源,就会让这些个体更加愿意接受新群体的控制,从而逐渐实现对鸡群的实际控制,当原农场主越对鸡群越残忍就会有更多的恐惧,也会让这个新控制的群体在鸡群中有更大的支持,更信服。但在没有被该群体实际存在和掌控的地区,当地群体的个体会因为恐惧而保持中立或为了自保反对该新群体,但当农场主企图消灭该个体的时候,该个体心理中就会完全的加入和主动服从新团体,例如余则成最初加入地下党的原因。
加入共同利益
由共同利益产生的群体与喜爱和仇恨的类似,这三种之间可以互相生成。共同利益的群体不计成本行为成本是比不上喜爱和仇恨的。对于主动共同利益的群体,由于利益是其本身的,在群体中才能获得利益,所以会对群体进行支持或者产生喜爱等正面有益的情感,也会主动的维持和发展群体,愿意为群体的发展或者自己长期利益而自愿服从群体的控制人和群体的控制。对于被动个体利益的群体,比如工作小组是被分派到一个群体中。如果不将具体的利益或者脱离群体就无法获得的利益捆绑至个体,或者给个体长期共同利益的幻想,就无法很好的控制该群体,所以加入的共同利益还需要加入喜爱、仇恨、恐惧的元素来加强对群体个体的控制。对群体成员的惩罚不能超过本来加入该群体的基本收益,就像当克扣员工工资成了付费上班而又没有长期能给员工更多利益的幻想,这个员工就会离开这个群体。只要维持着个体能获得更多利益或长期利益的幻想,就可以让个体为群体控制者付出低于其估计的长期利益的代价。当这个群体的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高度绑定的时候,而且个体有着丰厚的利益收入,利益收入差距较小时,群体内也会减少因为嫉妒导致的不团结,因为此时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体的利益,不利群体利益的就是损坏其个人的利益。而且会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认为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会自发的反对不利群体的成员,而且需要打击将群体利益收为个体利益的个体,维持这种公平公正,而群体的控制者与群体又是该被控制群体的实际控制人,在群体个人中就会认为控制者就是群体本身,会增加对群体和其本人的喜爱情感,比如古代时一个埋伏在桥下的吴国刺客企图刺杀越王勾践,这个刺客被抓了问他为什么刺杀越王,他说越王消灭了吴国和吴王,越王问刺客你侍奉过三个主人,为什么前面的群体和主人被消灭了就没刺杀,而就对越王刺杀呢。刺客回答:因为前面两个都把他不当人,没有好好对他,而吴王看重他对他是知己待遇很好。越王听完非常敬佩,便把衣服脱下,让他把衣服刺了三个孔,代表他刺杀成功了。以及《啊海军》中的平田一郎,在参加海军前他还是一个生活困难的农民,而在考入海军学校成为海军高官后,他好的生活以及高的地位都是与日本绑定的,所以其产生了对其群体的喜爱,知道如果日本毁灭了他的地位和好生活也就完结了,所以即便存在战死的风险其自愿服从其群体的控制。对一个共同利益群体的控制最大的忌讳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如果利益收入差距过大又无足够的长期利益虚假希望和幻想,则这个群体的个体会互相嫉妒,将群体利益收为个体利益会视为符合趋利避害的正常行为。群体中收益少的个体会认为自己不再是群体的成员,不再维护群体的利益,由于本身也分不到什么利益,所以群体中分的少的个体会认为群体利益与自己无关或者群体以自己的利益为收益,而将群体利益收为个体利益为正义,期待该群体的消亡加入一个更多让自己得利的群体改善条件,例如贪污群体资源,个体就会产生嫉妒和羡慕,认为这样加快了该群体的消亡以及这种情况下人人为己,不然无法存活所以这种贪污行为是正常的,增加这种社会达尔文的思想,而收益高的个体也会认为群体中收益少的个体是自己收益的来源,其本身会爱群体但也担忧自己会成为收入少的个体就会让群体中的收入少的个体去服从,去爱群体给自己贡献利益,让群体有更多利益就可以让其分到更多利益,也可以有更多群体利益变为个人利益,这样该群体从上到下都达成了将群体利益变为个人利益是正确且正常的思想而且也是个体存活或保持生活必须的操作,这其中收益多的个体又组成了一个个群体,这样的群体就像套娃一层套一层,群体的控制者在控制这个群体时,失去了大部分的分配少的群体的自发服从,只能通过恐惧加入喜爱和仇恨进行精神控制这部分个体,虽然获得了少部分分配多的人喜爱与自发愿意被控制,但当代价超过共同利益时其就会在思想上已经反对该群体了,将资源带入可有收益的群体,当有条件将群体利益收为个人利益时,原本分配多的人和群体就会企图通过之前积累的资源将群体利益收为个人,最终该群体共同利益无以为继存在而消失,原本其内部的利益共同体群体再重复这一过程。这种过程的中后期这个群体的实际可自发掌控的已经逐渐虚弱,调动其群体内部分配少的人成本也很低,其他群体也可在这是操作实际控制该群体内分配少的人为自己所用消灭该群体。
强化区别
由于区别产生群体是所有群体的母集,所以加强区别也只是为其他群体本能的效果进行加强,比如两个明星的粉丝团之间加大互相的区别,可以帮助增加群体成员对自身群体的喜爱、对其他群体的仇恨。是增加其他精神控制手段的辅助工具。
结语
群体中的个体心理学的第一部:群体的控制方视角到这里就完结了,全文总论了什么是群体,群体的类型和特点,被动群体如何利用群体的类型和特点进行精神控制。
个体的本能情感有喜怒哀乐苦贪悲怯恐念惧怕怖憎爱痛惊欲思怨,群体来源于个体也就是继承了这些个体的情感的本能行为,本文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总结,喜爱的主动群体本能继承自喜乐念爱思,仇恨的主动群体本能继承自怒哀苦悲憎痛怨,恐惧的主动群体继承自怯怕恐怖惊惧,共同利益的主动群体继承自欲贪。
而如果控制被动群体的控制的人或群体有社会资源和能力实行这些内容那么就拥有这足够的掌控力,群体的控制人或群体将在被控制的被动群体中拥有权威和被全体成员信服心甘情愿的被控制,让群体的足够稳定,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这些操作将无法有足够的掌控力,群体也没有任何稳定。
群体中个体心理学存在许多可应用的常见,有群体就有使用场景,比如在企业管理、社会服务、教育,宗教等领域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