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让记忆回到今年暑假,当回想夏令营到底带给孩子什么的时候,为人父母的我们,不要忘记思考一番:我们接送孩子参加夏令营之后,自己得到了怎样的成长或启发?
据心理学家
迈克尔·汤普森说
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在《思乡与快乐:离开父母的时日如何帮助儿童成长》一书中
汤普森写道:归根到底,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替孩子去做,无论我们多么想帮他们。为了圆满地完成任务,为了健全地成长,孩子们必须靠自己去做,并且通常要离开父母身边,有时候是离开一夜,有时候则是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
紧接着他列举了八件家长再怎么
心急如焚都不能帮孩子做的事情:
1、我们无法让孩子开心起来;
2、我们无法给予孩子高度的自尊心;
3、我们无法替孩子建立友谊;
4、我们无法成功地兼任孩子的代理人和教练员;
5、我们无法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依照他们的意愿创造出“第二家庭”。
6、我们无法与孩子对网络、数码产品以及社交媒体领域的痴迷匹敌,也无法对这份痴迷加以限制。
7、我们无法保证孩子绝对安全。
8、我们无法替孩子完成独立。
1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来逐峰!完成除了学习外,
更重要的几件事:
1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非学校群体
原因:在学校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
假设一个孩子的成绩并不出色,但他的团队合作能力非常强,那孩子在这个群体里会得到认可。
而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学校组织,也可以避免让孩子在单一评价环境里长大,孩子需要知道,自己闪光的地方和与众不同的特点。
孩子在逐峰者这个组织里,会表现出的是跟家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这个组织强调团队,梦想,责任,荣誉,让孩子以更高的维度来看待学习,看待成绩,看待荣誉背后的努力。
2
拥有一个自己追求的精神世界
原因:孩子在6-18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是10岁以后,他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引领者,能够陪孩子一起长大,和孩子一起探讨未来,探询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该如何做?能够给到孩子建议或提示。
在逐峰者组织里,我们拥有一套完整的逐峰者文化,使命和价值观,以及成为优秀逐峰者的十二点品质,而且每个逐峰教练都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孩子,给孩子带来深入骨髓的成长与改变。
3
有制定目标、计划并自主实现的经历
原因:从孩子9岁开始,就要尝试自己制定目标或计划,并且去实现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力会得到极大提高,并从实际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逐峰者组织里,我们所有的活动设计都遵循目标实现的原则,孩子们乐此不彼的参与其中,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其中他们有沟通的锻炼,有领袖式的抉择,有相互间的鼓励,孩子们在其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体验到学习成绩之外的另一种付出后的成就感。
4
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不断探索自我
原因:人是自然的造化,走进自然,感知自然,让身心变得更宽广。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让我们更懂得生命,懂得爱与责任。
过去课本是我们的世界,现在世界是我们的课本,跟随逐峰,前往雪山,雨林,都市,城堡等一个个未知之境!
5
真正接触社会、学会直面失败
原因:中国孩子只有一个身份,学生。孩子应该是社会人,然而我们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了。当他们真正踏入社会的时候会紧张,会不知道怎么办?
在逐峰部分的营期设置中,孩子们需要真正体验向陌生人求助、问路、自己做预算、自己学习乘坐当地的公共交通等一系列的生存挑战任务,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家庭的庇护,投身社会,自己挣钱自己养活自己,从中感知父母的不容易。
6
在畅所欲言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因:随着年龄段的增加,孩子越来越多的需要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辩论,沟通,分享,哪怕是自己的小秘密,心里话,尤其是爸爸妈妈认为不好的地方。
这样的环境可以在给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探讨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抒发情愫,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和矫正孩子的创伤并给予鼓励,让其变得更好。
汤普森列出了孩子必须独自走的道路
家长们相信自己可以用有机纤维、无过敏的麻绳和满腔爱意搭起桥梁,横跨那些让人难受的沟壑,这完全是自欺欺人。这些沟壑并不幽深,不会潜伏着恶龙和怪物,而只是一块充满冒险和刺激的奇域,注定带给你难以言说的成就。
倘若我们允许孩子凭一己之力向那些未知的领域进发,他们一定会到达那里并且返回,等他们回到我们身边、准备给我们讲述冒险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更加完满、更具才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