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是超凡入圣,一种特别高的境界。智,是非常有智慧。这两个字形容人既聪明又道德品质高尚的状态。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针对领导者说的,领导者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来,不要追求“我是多么高明的领导者”,“我的智慧多么高”等等这些虚幻的名誉,因为一旦进入这种思维状态,就会刚愎自用,周围那种迎合自己的人就会出来,这种时候在用人方面就可能出现偏差,所用的人可能是讨好你的人,就会坏事。
到达领导位置后,下属就容易阿谀奉承,管理者就容易出现幻觉:我多么高明,多么有智慧。就容易把自己抬高,这是人性的弱点。
“绝化弃虑,民复孝慈”,是说不要费那么多心思去教化百姓,放下自己的思虑,放下为自己的名誉、地位等去考虑的想法,按照大道去做事,把自己放低,坦然为大家做好事,这种无我利他的状态就是道。
领导者进入这种状态了,老百姓自己就跟着变得孝慈了。
领导者把自己做好,员工自己就会慢慢改变。
领导者必须先提高自己的修养,在大道的层面做事,员工才会追随你,跟你学习。
先做好自己,不要在意结果,不要着急去教化别人,先一点一点去做,自己做好了,周围的人就会跟着改变。
民复慈孝是目标,老子希望老百姓人人都孝慈,人人都仁义,但是我们不要刻意去教化、去提倡、去强调它,就是不要抱着教化的功利心去教化,应随缘去做事。就像太阳一样,发出阳光,等水分、温度适宜的时候,种子自然就会发芽,不要抱着强烈的动机去做,只管发出阳光就可以了。这就是“绝化弃虑,民复孝慈”。
生活中,我们习惯说教和指责,这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我们忘记这种状态,慢慢去感化,你会发现自己改变了,周围的环境会慢慢变化,这种变化就能避免反弹和冲突,这才是高明的智慧。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不是反对教化,《道德经》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只是说不要以教化为目的地去教化,教化的基础是领导者要无我利他,放下自己的利益,在道的层面做事,然后你的一言一行对于被管理者来说都是教化。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是禁绝,巧是珍贵、精巧的东西。弃利,放弃那种能带来大的利益的东西,比如黄金、宝石等等。把这些东西放弃了,盗贼就不会出现。
这句是说领导者要“绝巧弃利”,不要追求那些珍贵的玩物,因为如果领导者追求的话,老百姓就会跟着追求,民风就会改变,盗贼就会出现 。当领导者放弃搜罗这些宝物,专心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自然就不会追求它,也就不会去做盗贼。
所以,领导者一定要管好自己,要从思想上真正提高自己的境界,从道、德、法三个层面去下力气。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家长整天琢磨巧利的东西,却要求孩子去学《弟子规》,这是没有用的。家长要先做到,孩子才会跟你学,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首先老师不要迟到。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前边的三个境界,仅仅把它写成文字是远远不够的。
写成文字,大家只能看到表象和结果,“故令之有所属”,属是归属的意思,你要找到它的源头,仅仅把结果写出来是不行的。
怎么能做到呢?老子说我们要讲根源,讲原因。也就是说有因有果,我们看到结果还要找原因,这种找原因的过程就是要找它的归属,也就是找它到底从哪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