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李贽
一盏油灯,照亮了一张古老的地图。
嬴政看着这诺大的秦国版图,面对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他既激动又焦虑。
因为,前无古人就代表着没有经验可循,就代表着孤独寂寞。
“午夜昏黄灯光,照亮地上人影一双。”
恍惚之间,一个人在嬴政脑海浮现,他想起了力挺郡县制的廷尉李斯。
一个人怀才就和怀孕一样,遮盖不住。
他提拔李斯为丞相,他希望李斯获得更大的权力时,也能帮助他稳固住这大秦帝国的江山,实现真正的统一。
嬴政面对种种问题,没有逃避,而是见招拆招,他因此完成了三大统一:
一.文字统一
他和李斯探讨:被兼并的六国文字字形不一,不但影响交流,还阻碍了秦朝政令在全国的贯彻。
嬴政深刻知道,在如此广袤的国土上,如果自己的话不能千里之外,就不能保证政令统一,那可是天大的问题。
李斯建议,以秦字小篆为标准,通过政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自己还亲自写了一篇《仓颉篇》作为标准模板。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秦朝出土的简牍上往往不是秦国小篆,而是具有隶书体式的古隶。
简单来说就是小篆虽然华美、整齐,观赏性很强,但是,小篆的最大缺点是不便书写,不易书写就阻碍流通,所以,历史选择了更为简便的书体——隶书。
虽然,嬴政当时统一文字的主观动机是为了加强统治,便于政令执行;但是,文字的统一在客观上为统一思想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我们可以写一样的字、可以说一样的话、流着相同的血,可谓中华民族一家亲啊!
统一书面文字,我们才能互相交流与认同,这对于一个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形成、发展与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一家人绝不允许分裂。
嬴政又给自己的功劳簿上加了一笔,统一文字功不可没。
他采用小篆作为“书同文”的国家标准字体,没有流传多久,效果可能也没有预想得那么好,但是,他的首创思想是无价的,这个操作大大增加了我们文化认同感啊,影响深远。
二.货币统一
一个国家长久与否,不仅要靠国防,还得看经济。
六国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给买卖带来极大的麻烦,对于某一国的货币,有的人认同此货币的价值,而有的人却不认同,这怎么能保证货币的快速流通呢?
再者说,还是一大堆的人,自己造货币,扰乱市场秩序。
嬴政立即打了一手组合拳:
1.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
2.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注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
这两招打完,币制的混乱局面立刻得到了有效控制与规范,当然,秦国“内方外圆”的货币比六国的货币更方便携带,流通起来也更为便利。
嬴政采用“内方外圆”的圆形货币作为秦代的统一货币形态,这与中国古代一直崇尚“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的哲学思想相契合,颇有国学文化的意味。
当然,这种统一货币的改革,能快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它肯定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满足广大人民心愿的一项政策。
三.度量衡统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非常混乱,度量衡分别是三种单位。
“度”是计量长短的器具,“量”是测量体积的器具,“衡”则是计算重量的器具。
度量衡的混乱直接导致商品交换因为难以换算而无法顺利进行。
假设一家店里一个鸡蛋可以换算一颗白菜,另一家店里,一个鸡蛋能换算十颗白菜,这谁受得了啊。当然,我的假设有些夸张。
还有一点就是,既然衡量标准不一样,那么缴税标准怎么衡量呢?标准无法统一,也不会公平。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国以秦制为基础,颁发诏书,统一全国度量衡。
同时,嬴政下令把诏书里的标准刻在由国家制造的度量衡的标准器和日用器,可谓面面俱到。
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克,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
嬴政在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的同时,还制定了车辆的标准轨距。如此一来,车辆的轮子便可以适合全国所有道路的车辙。
在当时的中国西北黄土地上,车同轨,大大地增加交通便利,极大的便利了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
十年一剑,天下一统。嬴政在建立大秦帝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作为都是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始皇:我要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多添几笔!》是秦始皇连载系列的第十八篇,未完待续,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平准书》、《史记·李斯列传》、《资治通鉴》、《战国策》、《王立群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