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体验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有个段子:
我之所以要多看书,是为了看到一片美景的时候,可以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真特么好看!”
换到生活中也一样,罗振宇借这个段子举了喝茶的例子:当别人品香、品茗之后,津津乐道茶的产地、工艺、采摘时节等等,你却只能说一句:“真特么好喝!”花同样钱喝的茶,后者是不是就赔了啊?因为他体验不到价值,也就影响了本来可以提高的生活品质。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就太多太多,不去想倒也没什么所谓,但是细思极恐。比如现在话剧、音乐会开始回归,门票也都不便宜。然而去看、去听的人感受可是大不相同,有人是去享受,有人却是在遭罪。
随着我们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步入中产阶级水平的人和家庭也会越来越多。物质生活的满足越来越容易,已经从稀缺到过剩,进而由钱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也会越来越有限。最终决定生活品质的不是——钱,以及由钱带来的物质满足;而是我们的体验能力——会体验,同样的物质享受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巨大。
体验也可以从带来的感受上分下类:
一是纯粹的审美,通过视觉更偏重于精神层面;
二是感官的享受,主要是味觉、触觉的物质感受;
三是拥有的乐趣,收藏级的体验,发烧友式的满足。
恰巧手上这本《文具圣经》和以上三点相当契合,咱们可以边翻边聊了。
打开文具的世界
对这本书感兴趣有一个前提,就是我越来越喜欢在某一个细分的小领域里建立深刻的知识体系。看书名就有兴趣,收到书以后,会心一笑——这,就是我想要的,它会给我打开文具世界的大门。
如果单纯的介绍文具发展的历史,也价值不大,因为只要想了解一个东西的来龙去脉,百度一下也不会差太多。这本书不仅介绍文具的各个类别的前世今生,还有极其精细的品牌、品质介绍,图解精细,一目了然。
从体验的第一个层面——审美——来说,书本身就提供了视觉盛宴,更主要的是它会让你发现文具之美。什么样的元素、什么样的工艺、什么样的搭配……等等这些,造就了一件件精湛的文具。
当你再看到一支好钢笔时,可能不会去说——真好用,而会说——真精致。
进入场景,学会搭配
《文具圣经》在展示文具的魅力之余,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搭配艺术。
场景不同,搭配的文具也有细致的差别。日常办公是什么状态,怎么搭配更舒服;家庭环境中怎么打造一个舒心的书房……
这些弄好了真的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吧,而这也就是体验的第二个层面——享受——不仅仅是会看,还要会用。
其实这种应用还会有很多现实意义。例如你来筹备一场正式的签约仪式,完美的签约文具搭配必然会是一大亮点——因为这样的体验细节很难被大多数人关注,作为少数的你,彰显品位和魅力。而通过你获得美好体验的人,是不是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我是准备试试处理好这种细节,尝试一下提升自己的体验。大大咧咧和粗心大意这种不入流的借口,最好不用,因为那都是降低自己的幸福感,为了自己好,是不是也应该潜心研究一下?
如有机会,定会收藏
这本书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在于不仅提升品位,还会告诉你什么东西好,在哪能买到,买什么样的,什么级别的,具备怎样的价值。
这是有指导意义的,也会把抽象的美感和应用的体验升级到第三个侧面——乐趣——拥有并收藏。这多多少少和钱有关系,因为没钱买不了嘛;但是关系又不大,只要有体验的心,你会明白:拥有好东西的价值,远远大于你付出的经济成本。
虽然“乐趣”是第三个层面,但我却并不觉得是幸福感的提升。反而随着得到的越多,幸福感会逐渐降低——所谓的边际效应。所以这最后这一点不强求,会审美、会享受,你的生活品质绝对就会大幅度提升。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会”,再美、再舒服,你不会体验,或者压根儿不知道那是什么程度的美和舒服。即便你收藏了整个世界的至美,也依然不会幸福。
这是一本随手翻看的书,我根本没看完(也不用看完),就来写这个书评,因为这本书就是一个体验的载体。它可以教会你怎么去欣赏和体验文具中的艺术与享受,这是其一;其二,希望更多人可以通过它,举一反三,提升更多用钱无法换来的体验。
生活品质好不好,真的和钱没什么关系。你得到的体验,才是决定自己生活品质的关键。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