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陷入恶性循环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拥有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人生目标,但是每天却为了生活,在公司干着超负荷的琐碎工作,吃力地游走在各种办公室政治和人情世故之中,工作很多年,却觉得没有学到任何核心技能。我们对眼前的工作状态十分焦虑,想要发生一些改变,每天脑补各种创业计划书,看到别人成功就觉得“如果是我也可以,只不过还没开始…”但是每每拖着累成狗的身体回到家,闲下来就觉得“太累了,状态不好,应该休息一下,至于什么深度思考之类的还是留给明天吧。”于是追剧和手游就占据了仅存的业余生活,工资也被花费在了各种享受型消费上。
于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生活就这样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我们抱着一个“生活不过如此”的结论,放弃了抵抗,距离自己的顿悟时刻渐行渐远。
二
看看这个理财书上的故事能带来什么启示:
水牛村坐落在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上,虽然名字里有水,但是缺水一直都是影响这个小村子发展的大问题。最近的河流距离村庄有2公里的山路,为了维持村民的生存,村里总是会派出最能干的年轻人去山下打水,这个身份由于责任重大,所以深受村民的爱戴。
大胖和二胖是水牛村最能干年轻人,二十多岁的年纪,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作为村里的希望之星,挑水的责任自然也就落在两个年轻人身上。
日复一日,大胖和二胖在担水的山路上来来回回,按桶取酬的工作制度,让两个人工作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了工资上。大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找到了更快的上山路,担水的效率越来越高,拿的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拥戴,大胖享受这种被人尊敬的感觉,钱也没少挣,盖了大房子,虽然很累,但是为了多挣点儿钱,这些辛苦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二胖呢?他的工资水平始终没有大的变化,每天固定跑两个来回,村里人经常发现他坐在河边休息,停好一阵子才担水上山,大家都认为二胖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
年复一年,两个年轻人都进入的而立之年。每天超负荷的工作让大胖的膝盖老化的很快,终于他担水的桶数开始下降了,虽然每天仍然穿梭于山间,但是想要维持以前的薪酬水平,大胖必须持续工作到晚上。二胖呢?二胖最近已经不担水了,每天在家宅着捣鼓所谓技术,凭着以前的一点儿积蓄维持生活,村里人都以为他走火入魔了。
终于有一天,二胖把他研制的器材展示了出来,那是一种可以抽水的压力泵,原材料是他偷偷从市里买回来的,根据本村的情况做了一些本土化改造。村民们这才知道,二胖坐在河边根本不是在休息,而是在观察地势,然后把这里的具体情况记下来,到市里去选择更加匹配的器材。
就这样,水牛村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担水的职业也消失了,二胖把他的器材买到了旁边山头上的村子,发了财,也在村民的拥护下当上了村长。这时候的大胖已经因为关节老化走不成路了,不要说担水,正常的走路对于他来说也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三
故事表达的重点是要我们学会像二胖一样去思考,如何通过财务性收入(比如知识产权、利息等)的积累实现财富自由。但是,我们看看大胖的生活,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把生活过成恶性循环的例子吗?
每天挑水的生活让人很疲惫,但是按劳取酬的生活却让他根本停不下来,由于没有预见到工作的上限和不可持续,当吃饭的本钱一旦出现故障,灾难性的结果也就到来了。
这种大胖“死局”每天都在身边上演。
我常常会留意到街边的外卖小哥在休息的时候,随手拿出手机刷两盘“吃鸡”。外卖的工作很辛苦,送一天有一天的收益,有了吃饭钱,才有“吃鸡”的底气。终日奔波只是为了换来那一点娱乐时光,这样的生活必然走入死胡同。
有多少人把“谋生”“忙碌”作为自己无法跳出循环的理由?
我们往往认为这样惯性地生活是一条线,该来的总会来,“命里没有的抢也没有用”,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是一个圈,我们只是在一个小滚轮里原地打转而已,而且转的质量越来越低。
越是需要有所改变的人,越缺少改变的精力和动力,如果真的有阶层固化,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吧。
四
如果我们对眼前的生活感到很焦虑,觉得自己没有长进,离希望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必须有所改变,那么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至少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处在一种不良的循环当中,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还是清醒的。
当局者迷,我们要想跳出恶性循环的漩涡,究竟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呢?
可以试着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每天忙忙碌碌的事儿真的是非做不可吗?
一定会有人反驳,“上级交待的事情,怎么能不做!”“不做靠什么养家糊口!”
是啊,做了立刻会得到领导的认可,会立刻得到今天的酬劳,这种即时反馈真的是让人难以抗拒。可是每个人能调集的“优势兵力”就那么多,要实现自己的更大的目标,不舍弃眼前利益是不可能的,只有把那些“鸡肋”的工作压缩,甚至抛弃,通往远方的路才能渐渐清楚。
让我们看看创业者在这方面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之后,发现公司的产品线过于冗长,有碍于他聚精会神发展重点产品,于是他不顾反对,砍掉了70%的产品线,只集中在“消费级”和“专业级”的“台式”和“便携”电脑上,要知道这70%的产品有的还在盈利,对于任何一个经营者,这种自我革命都是十分艰难的。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清楚了,苹果力挽狂澜,卷土重来。
公司如此,人也一样。我们总是太在意眼前的得失,不敢打破现有的平衡,每件事情都想赢,都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就像大胖一样,这一桶水的钱就放在那儿,不挣白不挣啊!可是在二胖从第一天就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眼前的一点得失他根本不在意,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服务更大的战略,腾出精力干大事儿才是最关键的!
问题二:我真的有那么疲惫吗?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工作。
“心好累”是我们深陷恶性循环而不愿出来的最强借口。
一个被普遍认为的观点是:人必须通过消遣式的休息,才能补充能量,更好地投入工作。
但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一方面,现代人的体力劳动已经大大减少,我们在8小时里忙忙碌碌,其实大部分消耗的是脑力劳动。动脑这件事是否导致人的疲惫,其实跟人们的思考效率和角度有很大关系。
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我们颠来倒去、反复纠结,而且从心里上是抗拒的,想要早点儿结束的,那么就会产生成倍的疲劳感,工作就是受罪这种想法也会更加根深蒂固。如果把工作看做磨炼自己的机会,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能力,那工作的心态就会立刻变得不一样。
另一方面,我们对休息的定义往往太狭隘了。休息并不仅仅意味着摊在沙发上刷手机、打手游和追剧,这样清空脑袋的放松不仅会让工作和休息的反差过大,导致我们更加厌恶工作,而且太长时间的消遣也会让我们自我评价降低,加重疲惫感。比如周末如果在家看了一天电视剧,我们会觉得这一天浑浑噩噩,什么事也没干,心情更糟。
事实是,一旦我们从常规工作中跳出,从事一项新的脑力劳动,我们的大脑就会得到休息。攻读过在职学位的人可能都会有体会,下班后简单休息一下,就能以比较高的效率去复习和写论文,一旦全身心投入进去,身体其实是感觉不到疲惫的,尤其是清晨的学习,更会让自己一天的工作状态充满活力。
所以,我们觉得“身心俱疲”的时候,一定要甄别一下,到底是客观上真的劳累,还是主观上想要消遣娱乐,千万不要被大众的惯性拖着走。
问题三,有哪些事儿是我当下就可以做的?
假定通过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抛弃掉了许多琐事、挤出了更多的时间,那么现在,就到了开始行动的时刻了。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就是:不管多么小,请开始你的尝试。
人都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在既得利益面前,我们往往行动迅速、说一不二,但是要在实现自己长远目标的时候,就突然变得“高瞻远瞩”、思前想后。
可是重大的变革都是从微小的改变中诞生的,想要获得“薄发”的快感,也要做到“厚积”才行。所以不管在日常生活之外,我们的目标有多么远大,一定可以细化再细化,有一些事是我们当下、立刻就能做并能坚持的。
举个例子,写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技能,因此也被很多人作为跳脱出眼前生活、实现财富自由的希望所在。可是正因为门槛低,所以竞争很激烈,会写作和用写作挣钱这两者之间差的太远了。
最近读了万维钢的《高手》,其中一章他谈到了自己的写作是如何开始的。他起初的写作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没有投稿,也没有出书的打算,只是习惯性地每天坚持,而且把这件事当做自己“严肃的”爱好。有了素材和灵感,就随时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并分类,然后进行充实。就这样的一点儿点儿的坚持,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同样的习惯,《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李笑来也很推崇。
所以,不管你真正向往的领域是什么,是在本职工作中深入研究,还是另辟一片天地,一定也都有像每天坚持写2000字、随手用手机记录素材一样的小事可以下手,只要这样的坚持成为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已经算是抓住了摆脱恶性循环的绳索。
分这么多步骤,费尽周折的尝试,会失败吗?当然会,但是当我们选择跳出眼前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变得更加丰富,这一点已经值得我们为自己感到庆幸,毕竟,“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