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1年7月,因参加“砺剑—2011”演习,我跟随部队赴敦煌执行演习任务。
我时任司令部通信股股长,参加演习的部队(我部四队)正在陕西华阴驻训。2011年6月下旬,司令部刘参谋长指派我带4辆运输车及携带通信器材由廊坊机动至华阴,与华阴驻训部队会合后,随队参加“砺剑—2011”演习任务并负责通信保障任务。
我带4辆运输车经过一天半的时间到达华阴,与华阴驻训部队会合后,通过铁路输送的方式,于7月1日凌晨到达敦煌。到敦煌第一天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天黑的特别晚。晚上9点半太阳落山,10点天才黑,所以第一天我在敦煌吃了5顿饭。
在敦煌市内开车,你会发现,很少有人超车,都是按顺序行驶,甚至在去机场的公路上也没有超速行驶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司令部陈参谋去机场接机,因来的人较多,所以我们便带3辆车去机场。等接到领导后,我陪着领导上车便出发了,陈参谋因有事在后面迟疑一会,出来便找不到车了。军车在宽敞的机场公路上一路畅通无阻,一会便到了部队招待所。陈参谋从机场打一出租车追我们,他让出租司机开快点,想追上我们的军车,可出租司机为难地跟陈参谋说:“大哥,这路限速40迈,路边随时就有抓拍的,要是抓拍到一次,我这活就白拉了”。难怪敦煌的司机没有超车的,在敦煌抓拍太厉害了,所有司机不敢超速,所以只能按顺序依次行驶。
平时在完成训练任务之余,部队会组织官兵去驻地参加实地见学活动,学习敦煌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通过莫高窟壁画上的记载,见证了中西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粲然的繁荣景象。
鸣沙山、月牙泉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无穷魅力。鸣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狂风刮起时,鸣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白天人们爬沙山时留下的脚印或滑下的沙子,会因当地特有的风向,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恢复原貌,所以鸣沙山的沙千百年来保持不变。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阳关、玉门关南北呼应,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关于他们的历史,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因为从小就学过两首关于它们的唐诗,一首是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首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到了阳关,虽然现在已经被沙漠覆盖,但却能从历史的脉络中感觉到它曾经的繁华。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阳关都与武帝拓疆、迁民实边;张骞出使、凿空西域;去病出征、收复河西;天马西出、龙颜大喜;广利伐宛、用兵神奇;玄奘取经、归途此间;王维劝酒、渭城谱曲等风云人物、历史事件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构成了壮丽的历史画卷,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铸成千古传唱的阳关盛名。
玉门关,关城为正方形,黄土垒就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保存完好,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633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自东汉开始,战事纷乱,丝绸之路三通三绝,海上交通日益兴盛,玉门关的位置几经迁移后,地位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到了唐朝,玉门关城日渐荒凉。唐代王之涣在感慨其“春风不度”的悲凉时,最初汉时的关隘遗址在苍茫大漠中已经横卧了将近8个世纪。到了宋代,玉门关被废除,终于结束了它历时1140年的使命。
汉长城,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我曾去过不少地方,参观过不少的名胜古迹,没有哪一处能像敦煌这样,一提起敦煌,脑海中就会展现出精美的敦煌壁画,壮观无比的沙漠风情、茶余饭后的戈壁漫步、飞天的仙女等独特的敦煌文化,让人流连忘返。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