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高效、便捷地解决了我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大家可以通过网络上课,购物,通过手机、阅读器读书,通过网络和同事协同办公,足不出门就能完成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然而,人们仍想走出家门。想想疫情在家的那两个月,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是不是特别想到办公室去上班,想去超市商场购物,想去公园游玩,想和朋友们吃饭聊天侃大山?
慢慢地我们发现,人们越是在虚拟空间生活,就越会想要到线下真实的物理世界生活休闲。
想想以前没有发达网络的快乐时光!大家上课时的积极踊跃,下课时的追逐打闹;和家人一起采购的欢乐时光;和同事吃饭聊八卦,工作辛苦也充实快乐。人们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得在实体建筑空间里发生,这时候的建筑主要以是功能性为主,虽然不是高大上,但是人的精神很愉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要求的提升,未来建筑设计的核心,将可能不是以功能性为主,它更倾向于提供体验感!
什么是体验感,从字面的意思来了解,就是用身体检验并所得到的感触。自己亲身去经历,考察过后,对身体或者精神的感触或者感受,最后也可以对这种感触或者感受给出评价、赞许。体验感可以帮助人们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未来建筑将突破传统的物理概念,将人、环境、社交需求等因素巧妙交融,给人以全新的多维体验。未来的建筑,它可能是更加智慧的、绿色的、便捷的、友好的……这不也是未来人们追求的生活态度吗!
那互联网时代下的未来建筑带来的体验感体现在哪里呢?《这就是建筑师》一书给我们阐释了它的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用设计加深人们的交流和联结。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两面性,物质需求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冷淡了。未来建筑将通过设计增加人们的面对面互动空间。比如说未来书店,未来更侧重提供一个让人们更多交流的场地场景。以上海的鸢尾书店为例,在这家书店,除了大量精品藏书之外,他们还专门设置了一个“生活提案顾问”台。顾问们通过倾听消费者的诉求,来提出购买建议,推荐最适合、最有趣的书籍或艺术品,为读者策划“令人憧憬的生活方式”。
而且,书店还会策划众多只有在线下才能体验的活动,比如与艺术家、作家、出版人合作的讲座、读书会、体验式手工坊,与美术馆联名的主题展览、艺术讲座等等。
与传统的书店功能相比,互联网时代下的未来书店将更灵活多元化。
第二,体验感更是通过设计引发人们的感受。现在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很多生活需求。然而,有一种需求是互联网无法做到的。那就是人的感受,人对真实味道的感受、对光线的感受、对材料质感的感受等。还拿上海的鸢尾书店为例,此前茑屋书店的选址基本都是在标准化的现代商场,在历史建筑当中的门店这是上海这第一家。来到书店入口,就能深深感受到它的历史感、厚重感。门头设计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再配上棕色地砖、门框外延的暖光,带来十足的复古感。一而楼以“磨练知性”为主题,完整保留了乡村俱乐部中的柯林斯柱、壁炉等特色部分,颇具古典建筑美学,与历史建筑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当人们走进书店,从视觉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历史气息和精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好的体验不止有惊艳视觉,还有唤醒记忆。
前几天去了正大商场,以前的餐饮店铺都是现代装修。这次去了居然发现它的装修主题是怀旧风,里面摆设有80、90年代的黑白电视、电话、台灯、打字机,还有雕刻的旧青砖,搭建的青砖屋檐,看到这些具有年代感的旧物,不禁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故事,这种熟悉的感觉让人特别亲切、放松。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建筑依然是人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存在,然而,它又不单单是一栋冰冷的房子,还有人的归属、记忆和身份认同。
所以未来建筑需要同时关注自身的物理性和精神属性。提供真实的身心栖息之地,是建筑的和终极价值,也是无法被取代的价值。即便未来科技真的发展到可以让人完全过上虚拟生活的程度,人也需要回到真实的空间中寻找家园,寻找根基和归宿。
如果你对建筑行业有兴趣,对建筑师有好奇心,可以和我一同探寻建筑师大神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