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参加了一个志愿活动,在一个大米文化节发发入场加抽奖券,维持维持秩序,没有什么很忙的事情但看到了很多
从这名字“大米文化节”也可以看出卖卖米的活动是提不起年轻人的兴趣的,所以吸引来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太,今天也便说说现场我看到的几个。
入场券的诱惑
入场券是每人一张的。但得知入场券也是抽奖券的,被抽中还是会有一袋两斤重的大米可以拿的(或许还不知道奖品是什么),都会下意识多要几张,这个其实很平常,毕竟券多抽中的几率也大。转一圈回来再要一张,或者向不同的发票志愿者都要一张,或者两三张?
“再给我一张再给我一张。”“跟着我来的还有老伴儿呢,你再多给一张。”“你都给他两张了,我都看见了,你凭什么只给我一张?”这样的对话一天下来听到了很多。
我们志愿者呢,也会适当的给。
但当看到【那个刚拿到券的人一转身就从屁股口袋里拿出七八张券,将新拿到的放进去】这样的场景,遇到【不多给几张票就直接上手打志愿者的手】这样的场景;遇到【直接自己直接从志愿者手里拿】这样的场景,遇到【把七八张抽奖票(票多又抽不中的)摔在我们抽奖台子上,说着“我这么热的天气赶过来,你们凭什么不给我一袋米。”又带着一副我对你们很失望的表情愤然离场】这样的场景,
都会有一种“就是这么两斤米,值得这样么?”的感觉。
朋友圈集赞送米的诱惑
这样子的宣传活动,在活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看得出非常有效(仅限于活动还没开始和刚开始了),一大堆人拿着手机,在领米处排着队。
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得先去拿入场抽奖券吧。约末三十来号人一下子全部往我们这边涌来。站在前头的一直叫嚷着排队排队,几个五六十年纪的人一直摊着手向我们要券。我们说,离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现在还不能发。她们手指头指着我们,用着我们听不太懂的地方方言一直说着说着,夹杂着几句普通话“你们这些小姑娘家家小姑娘家家...”虽然听不懂但也知道肯定不是夸我们的话。
后来又有人说了句:搞错了两个事情不一样的,微信集赞就是在那边的。
又看见这么二三十人的一下子冲了回去。乱七八糟的叫嚷声越来越远,到后来听不清话只听得见吵闹的。
我们这些志愿者暗暗松了口气。
再者,参与这个活动的人很多,也免不了错处。比如说,在纸上的微信名只有一个“蓝色妖姬”,现场来了两个,后来者听见“蓝色妖姬”已经领走了米,便激动了。“我真的没有来拿好吧,我哪有这么多时间来拿两次米?”“我跟你说那,这上面很多是我的朋友,你看这个还有这个!还是她跟我说可以来领米了的!”期间还同微信里头的人语音,传达着刚才自己这儿发生的事情,在身边的我,都能看到由于激动喷在屏幕上的唾沫。“你们这个制度一点都不完善的啊,你们不留下微信号的啊?““你们那个蓝色妖姬是不是这个头像的嘛?”“我肯定没来拿的啊,我才刚来啊!”
就这么几袋两斤重的米,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呢?
希望我老了之后不会是他们这个样子
在我看来,由于这些吸引人气的宣传方式,这个活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还不如换个名字,直接叫“大米集市”更为妥当。
大米文化节,多大的名字。我没从活动本身感受到来自大米的文化,我只知道现场来了十几家大米企业,而企业的名字我却一无所知,企业介绍呢,单单地摆在一旁,十几家企业,也就一个展板。而主持人,也只是宣读一下中奖名字,一点都没把重点放在活动上。文化在哪里?
这一天到晚呆在活动现场为了抽到奖拿到米的老头老太太们也让我觉得无趣。上午来了下午再来,躲在树荫下遮着阳,能听见中奖码就好,期间再去要一张抽奖券,拿到米了就离开,或者没抽到奖也要置气。
至少不能像她们那样吧,等我老了之后。
这是我一天下来最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