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机能就像电源。
100%的电量总是稀有的,60%~90%总是欣喜的,40%~60%总是节制的,40%以下总是焦虑的。
我们每天充一次电,充电不能百分之百的,睡眠充足质量佳的早晨就是100%的电量,在中午的时候大约消耗到了70左右,也就是“一日之际在于晨”的缘由;到了傍晚,能剩余40%就已经是不错了,还能维持基本工作与学习状态;下班之后,如果选择漫无目的地释放,没多久就会进入焦虑状态,如果选择学习或读书,可以让自己保持40%以上的欣喜状态。
电量不足对于自己带来的焦虑感会延续到开始充电那一刻。
于我,平日的交通工具是电动车,由于电动车昨晚只充电50%就被拔掉,从早上出门的一刻开始,就处于担忧的状态,生怕哪个时刻就被仍在路上。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一整天无法充电,导致一整天的状态都仿佛在考虑:“今天我会骑到哪里会走不动了”。
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差的情况是在半路停止,下车推着走回去,也用不了多久。但又是最可怕的,脑海里会时不时跑出来电源的信息。
就像一两天睡得不好仿佛不影响工作一样,但当状态不好,会一直想着“今天好累,昨天没睡好”。
电量的多少影响着心情的状态,如果状态不可避免,能做到的,也就是想办法保持电量充足,就像大家现在都有个习惯:把充电器随身携带。那作为人,我们需要充电了怎么办?要懂得主动休息。
电池并不是等到完全没电了才充电,在人的主宰下,什么时候充电取决于我们觉得什么时候需要充电了,而充电的时机要与自己对于电池的认识来充。比如有人知道当电量用到百分之三十以下但大于百分之二十充电最好,有人认为想什么时候充就好;有人知道现在的充电器两小时足以充满,有人会充电一整夜。
对自己的充电,也是主宰在自己的手中,主动休息就是对自我充电的良方。有人在自己感觉累的时候充电,有人在自己即将累的时候充电;有人保证充足睡眠即可,有人需要睡眠时间大于必要睡眠时间。
了解自己的身体与状态这颗电池,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保护他,适时充电,适时放松,使这颗电池处于自己的把控之中。
电量与注意力、时间一样宝贵,需要使自己处于“学习区”;或者可以做到无论电量多否,都能坦然,发挥它应用的功效,这样才不会被“电量”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