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其中讲到高鹗,一介书生,教书为业,连年参与科考,却屡试不中,内心苦闷。
就高鹗而言,书不能说读得不好。能续写《红楼梦》,就文笔来看已是一流。在社会上,能有高鹗这样的学识水平的人,应是少之又少。可就是因为不能高中,做不了官发不了财,高鹗的“自信”就很可能建立不起来,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无奈。
当然,后来高鹗还是高中进士,获得了功名,内心的憋屈终得畅泄。
联想到《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们都是选择读书为手段,想通过科考的途径,去获得人生成功。可是,即使他们学问再好,只要中不了功名,也就意味着人生失败,结局会远不如安心一辈子耕地的农民。农民虽苦,不敢期望什么,内心不会有巨大的人生反差。
读书,却读不出头,这对当事人会造成巨大的打击。他们认定了一个目标,孜孜以求,谁也无法阻拦他们,他们矢志不渝。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实现不了目标。他们的人生,只有成功和失败两者,非此即彼,高中了,就是成功;落榜了,就是失败。
在科举时代,男人选择走读书这条路,大多都会很悲催,因为能高中胜出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对不能胜出的众多读书人而言,他们无不会把“失败者”的标签贴在自己额门上,死不瞑目。
现在,事业心强的男人,容易选择“升官发财”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说发财吧,下海经商、创业,都有可能发财,也有可能不单发不了财,还倒贴不少时间金钱。
尤其是当下,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事业心强的男男女女,走上创业的路,大概率也会像科举制下的读书人,少数人成功,大多数人失败。失败了的,虽不至于像孔乙己一样惨,但仍有较大可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行,用“失败者”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事业心强的人,认准了的,就志在必得,这就会很不容易,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弹性很小,刚硬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弹性。
“建功立业”的价值观,深入中国男人的骨髓中,建功立业放在当下的语境中,就变成了“升官发财”,若不能得逞,就容易视同为人生失败,虽不至于就凄惨难耐,但总是让人心里不畅快。
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让价值观变得更有弹性,少了非此即彼,少了千篇一律。人,无论你怎么选择,只要你乐意,并从中找的自己的人生乐子,就可视为不枉此生,就可视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