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8天
原文阅读: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蛮夷之国虽然有君,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呢。
启发思考:
这段话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但凡有“中华”和外族的冲突,它都会被反复提起。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夷夏之辨”(或称“华夷之辨”)都会被不同的人各取所需地予以解释。因此,先梳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事实,才能更好地理解“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演进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基本概念:中国、天下、夷狄、华夏、中华民族。之前学习中谈到过“宅兹中国”,在古代,所谓“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是全世界的文明意义上的中心。
从时间上看,“中国”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文明共同体,不断更迭的是诸多王朝,延续不变的是中华文明。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种文化多个政权的复合体。哪个政权能成为正统,也不是看血统,而是看谁继承和代表了中华文明。
作为一个拥有确定疆域的民族主权国家的“中国”概念的出现,只是近代的事情。古人会说我是大唐、大明、大清的人,但不会说我是中国人。 所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历史概念。
所谓的“夷狄”和“华夏”,如果按照现代民族主义的思路,“夷夏之辨”是血统的差别,似乎夷夏之间因种族不同、居住地域不同,就截然不同。但是,古代中国人并不是以血统来看谁是华夏汉民族、谁是夷狄。华夏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民族,以文化自我定义的。
华夏是什么?是知书达理的文明人。蛮夷又是什么?是没有接受过文明教化的野蛮人。而且,华夏和蛮夷是相对的,“夷入夏则夏,夏入夷则夷”。不管是蛮人还是胡人,不管是夷狄还是羌戎,只要认同了中原文化,汉人就会承认你是一个文明的自己人,区别不是血统,而是文明决定了族类身份。
当然,中华文明不限于中原文化,是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种文化(文明)相互建构作用的结果。这个话题有机会再探讨。
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是直到晚清时,才由梁启超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中国有汉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回族,但没有中华民族。
大致梳理清楚了“华夏”“夷狄”““中华民族”“中国”“天下”等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华夷之辨”为什么如此重要。对它的解释,不仅是为族群文化定位,也是为政权寻找合法性依据的来源。王朝可以更迭,民族可以变化,但文明意义上的中国(古代以帝国形式,现代以民族国家形式),却顽强地传承下来了。
今天的中国,走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道路上,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必然是强大的内在动力,我们生逢盛世的每个人必然也是受益者,也尽力作为参与者成为这奔涌向前洪流中的一滴水。
主要参考书籍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葛兆光的《宅兹中国》,施展《中国史纲50讲》 ,许纪霖《中国文化3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