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晚上窝在沙发上刷手机,老公突然凑过来,很神秘地说:“哎!你发现没?咱俩的姓,古代都出过皇帝!”

我正泡着脚,整个人懒洋洋的,歪头想了半天,还是没想起来,他的姓啥时候出过皇帝。

后来,在他连比带划的提示下,才勉强想起某朝某个冷门皇帝,忍不住笑:“人家当皇帝跟我有啥关系?不过一个姓而已,又不能当饭吃。”

“你可别这么说!”他立刻反驳,“往上数几十代,说不定真能扯上点渊源。不然你这姓,是凭空冒出来的?”

我向来对“认祖归宗”没兴趣,却被他这句话勾出了个更大、更远古的疑问:是啊,咱们的姓,到底是怎么来的?

顺手翻了翻资料,才发现这小小的姓氏里,竟然藏着千年前的讲究。

原来,姓氏可以分成几大类,看起来,倒像打开了本迷你历史书。

第一,图腾衍生类:跟着祖先信仰走

最早的姓,多和部落图腾绑在一起,是族群血缘的“身份证”。

比如黄帝部落的“姬”姓、炎帝部落的“姜”姓,背后都带着远古先民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相当于把“我们是谁的后代”刻在了姓氏里。

第二,封地关联类:住在哪,就姓啥

古代贵族受封土地后,常把封地名称当姓氏,相当于给“自家地盘”盖了个“姓氏戳”。

像“宋”“鲁”“齐”“赵”这些常见姓,追根溯源都是周朝诸侯国的名字,一提起就想起当年的列国故事。

比如,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商鞅变法,“商鞅”本名叫卫鞅,是因为被秦孝公赐予了商地给他,所以才叫商鞅。

第三, 官职转化类:当什么官,就姓什么

如果祖先当过官,官职名也可能变成姓氏,自带“职场记忆点”。

比如“司马”(古代掌管军事的官)、“司空”(掌管工程的官)、“司徒”(掌管教化的官),光看姓氏,就能脑补出祖先在朝堂上的样子。

第四,祖先标识类:跟着先辈名号走

有的姓氏直接源自祖先的名字、称号或谥号,相当于把“家族荣耀”传了下来。

比如“孔”姓源自孔子祖先“孔父嘉”的字,“庄”“武”“穆”等姓,则来自古代帝王或诸侯的谥号,一姓连着重任与敬意。

第五,居住地或职业相关类:靠环境“取”姓

祖先住在哪、周围有啥,职业是什么,也能变成姓氏,特别接地气。

比如,住在城郭东边就姓“东郭”,住在柳树旁可能姓“柳”,靠制陶为生就姓“陶”,靠屠宰为生就姓“屠”,相当于把“生活场景”刻进了姓氏里。

第六,少数民族改姓类:藏着民族融合的故事

历史上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时,常会改用汉姓,让姓氏成了民族交流的“见证者”。

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的“拓跋”姓改成“元”姓,“独孤”改成“刘”姓,一姓背后就是一段民族共生的历史。

这么看来,每个姓氏都像一条小小的线索,牵着千年前的生活、官职和故事。

一查之下,竟有一种“噢,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感觉。

瞬间感觉自己又涨知识了,果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姓氏都这么有说法,有讲究,学到了学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