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生存的艺术》这本书。
这是一本景观行业里的书。事实上,它是一份报告文稿,整理而成,双语,薄而贵。
它讲的是一个建“新桃花源”的故事。故事很精彩!
为什么是新桃花源呢?
因为我们以前有陶老人家的桃花源,现在,我们要建的,是俞老人家的桃花源。
作者认为,桃花源,代表的是一种人在与自然互动的历史中,摸索出来的,对自然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建设人类栖息的理想家园,它是一种与天地相适应的“天地—人—神(精神)”关系的实现。但是,这种理想的乡土规划理念,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上层统治阶级精美、奇异、华丽但矫揉造作、空洞虚伪的“造园术”所覆盖。
中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共公园林等,都被作者认为是一种“虚假的桃花源艺术”,并把它与中国历史上,真正伤害了千千万万妇女的“裹小脚艺术”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是一样的“腐朽、虚假"。而只有梦中的那个桃花源,村头的那条河流,那棵老树,才是真正的合天道的艺术。
凄凄。人往高处走,没错儿,但何必非得踩一下,河往低处流呢?
如果,今天要复兴乡土设计,就要从几千年的造园艺术的头上踩过,是合理的话,那么,当年,士大夫们选择自己的造园艺术,而弃乡土艺术于庙堂之外,也是合理的呀,而且,人家只是不用而已,也没有去如此踩踏它呢。
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作者在书中引为反面例证的,满城罗巴柱、满眼奇异建筑、满大街五彩斑斓的花坛,满路被砍得只剩躯干,没有枝叶的大树,这些都是建设者和消费者本身,没有文化,丢根弃本,崇洋媚外,共同选择的结果。这跟中国的造园艺术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批判,只不过是,作者另立山头,另立标杆的垫脚石罢了。
但是,作者真的是真真实实地有新的理念了吗?
“重归桃花源”——一个天地人神相和谐的生存空间,也即,环境生态、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人与地的精神联系。和之前的环境生态、精神文化、经济效益,并无本质上的突破,反而,是新理论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归属、人与地的精神联系”,这两者在语义和实质意义上,有很大的重合度,有累赘凑数之嫌!
再者,“景观”是一个新兴事物,它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近亲,但并不是代替品。作者为了立自己的山头,批判当前还不够好的建设现象也就算了,实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先打碎,踩在脚下,然后从其上走过,再向世界宣布:我们要关注“人的文化身份”,“关怀人类的精神需求”!这掩耳盗铃盗得也未免有点太明显了!
要说,与自然不相适应的景观,难道真的是古园林里的曲折园路,而不是俞大师又直又宽、生硬粗暴的直线条混凝土道路吗?
要说,没有因地制宜,难道真的是在中华大地上,活了几千年的古园林,而不是俞大师从美国兴冲冲搬回来的美国直线条景观吗?
要建功立业没错儿,行业要发展,需要不停地提出新观点,也没错儿。但是,真的没有必要,一定要踩着前人的骨灰,再立自已的功威!
景观,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连个准确的定义,都还没有完全统一,它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种种不如意,确实是令人心疼,但,真的也没有必要,为了对比修饰的需要,把这些过错,扣到老祖宗的文化头上,况且,您还是用了他们的理念改装而来的呢。
难道,陶老人家的桃花源,不正是传统造园艺术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终极梦想吗?
........................
用时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