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29——曾国藩传:第13章260-275
【金句】: 综观曾国藩一生,他的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逸事中缺少 “囊橐萧然”“贫不能殓”、在官府里种菜吃这样容易让人觉得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清到成为海瑞式的“自虐狂”或者“受虐狂”,才叫人佩服。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曾国藩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
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
【理解】:曾国藩经过两年的反思,完成自我革新,再次来到官场,面对官场的种种潜规则,选择接纳并适应,适应大环境,逐步去改善。面对社会规则,不是非黑即白,刚柔并济,和光同尘才是智慧。
曾国藩心中清楚自己的目标,锚定目标,中间的过程他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他不拿自己的想法、认知强制要求别人,他做到了严于律己。有底线,家庭支出和工作支出是清晰分明的。
比如在整顿吏治方面,裁撤总督府的陋规,减少总督府的募捐,不收任何大礼。自己生活俭朴,穿衣简单,吃喝节俭。曾国藩对自己提出不允许大搞迎送,不大吃大喝,不收礼品,管好身边人,不刁难欺凌地方官员,不给亲朋好友安排工作。曾国藩在陋规策略上,实施了新政,减赋举廉,为战后两江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在职场上的同流合污。一是吃喝应酬,尽量从俗,简化形式,降低规模,处处为他人考虑。二是冰敬,炭敬,程仪之类的灰色支出。若做大事,在官场上至清,就会引起公愤,那么你想做事情就不大可能。
曾国藩做事情更加注重效果,而非虚名。他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比如他以廉率属,以俭治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不把公款挪到自身腰包。
这是大丈夫的行为。曾国潘与历史有名清官“海瑞”相比,实在是大有可为,行“非清”之名,做“清”之实,在与官员的“同流合污”“与光同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做事,做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