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外向的孤独患者有何不可……
——《孤独患者》
清晨醒来,寒寒看了看窗外,居然有人打着伞在走,惊呼:"好像下雪了,快来看!"我们打开窗户,细碎的小冰晶打在窗口下的空调机上。
每遇到这种天气,我便极想把自己裹在被窝,看最喜欢的书或电影,在小本子上涂涂画画。这时候我会感觉自己是个蜗牛,让自己脆弱的躯体躺在壳里,汲取能量。
我曾经对性格色彩非常着迷,不停去测自己的性格色彩,然后去看色彩攻略,试图对号入座,让这个理论指导我完善自己。可是结果总是个迷思,因为我总是测出自己是蓝红性格,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种搭配。
那我是分裂吗?在某些时候是大大咧咧的红色,在某些时候是中规中矩的蓝色?我一度为此大伤脑筋。
后来,约见了一些人,看过了一些书,渐渐发现自己不再执着于对性格色彩对号入座,而是退回自己的世界里,在某些时候奋进,在某些时候退缩,在重塑一个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自己,至于先天的性格,且由它去吧。
以前看过一些文章,有人觉得外向型性格的人抗逆力水平更高,尤其是一些正向品质,比如乐观,自信,主动。所以我们总会为自己的不乐观,不自信,不主动而自惭形秽。
但其实,在我看来,外向型性格和正向思考是两个概念,内向的人,抗逆力不见得有多差。
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当自由竞争开始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人与人在小圈子里的强连接导致那些有外向型性格的人凝聚力更强,抛头露面的机会更多,曝光度也更高,所以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
《平凡的世界》里的少安,就拥有那些令人着迷的外向性格,乐观,积极,有号召力,是村里的"大能人"。而少平相比之下内向许多,贫困带给他的自卑感深重,读多了书却无力改变现状也使他在村里抬不起头,更容易被人们遗忘。
但是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虚拟平台展示自己了,弱连接变成常态,内向的人有了更多曝光的可能,所以性格的枷锁变得轻薄,内向性格也能分得更多话语权。
在上大学以前,我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日记本上,写了厚厚的几大本。到了大学,我偶尔会咋QQ空间里放上自己的心情。现在,我可以同时用公众号和简书记录自己的生活,还会因此传播,让周围的人了解我。
这是时代赋予内向者的福音,也是打破内向借口的实锤。
我接触过两位优秀的穆斯林姐姐,她们身上有一种品质深深吸引着我,我应该称这种品质为——自我塑造的力量感。
会玲姐在工作许多年后考取了我们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作为校友,我热心地给她介绍学院的老师,并帮她参谋选哪位老师做导师更好。她对我说:"选哪位老师都没关系的,我有自学能力,可以在学校里学到我想要的。"当时我很震惊。
前些天见到了罗姐,她是我以前实习机构的老师,来北京出差。我很佩服她主动学习和迁移技能的能力,尤其听说她正在因工作需求学习英语,越发佩服了。
跟她们两位的接触打破了我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意识到,在能够自我塑造的年纪,选择行动而不是逃避,才是正道。
自我塑造的背后,是对自己生活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才是我们应对压力的必要条件。
愿我们都将自己塑造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无关性别,无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