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书评
而我的左在你看来却是右
这是一本畅销书,我们对畅销书总会有这样一种担忧,这会不会是标题党夺眼球啊,会不会是在哗众取宠啊,会不会只是没有营养、无聊的书呢。我帮您看了,总体感觉作者还是相当诚恳的,写了一些东西。个人感受这本书就思想性的东西不多、创新几乎就没有,文笔也只能说是真诚,但是胜在素材详实、特别。作为一个访谈录,书中介绍了大量的案例,构成了文章主要的筋骨。素材对于写作也是蛮重要的,很多作者为了写作都差点成博物学家了,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事例的丰富度和独特性,这或许就是本书的成功之处吧。此外,同大多数畅销书一样,有个为人称赞的点是文章讲说理的清晰,不故作高深,不用专业名词来装X,用的都是易于理解的语言。#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出版商把这本书冠名为“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涵盖心理学、哲学甚至量子物理学等,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聊了一些我们已相当熟悉的带有神秘特质的事物与概念:多重人格、四维空间、生命形态、进化论、梦、人性论、上帝、唯心论、量子力学、第六感(有些感受力与生俱来,但是我们的知识和语言无法描述,以至于被忽略,举个例子有些男孩子坐在一边,尽管他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你还是能感觉到他喜欢你)、感官刺激(灵与肉)、孩子(相对于成年人,据说孩子的本能强烈,很多孩子会和喜欢小孩的人亲近,而疏远不喜欢小孩的人,但是之前不需要交流和试探,小孩在大脑无意识的情况下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形成本能)、对世界新的理解角度(新理论,世界不是只能有马克思唯物论)。
不过书中与病态行为相关的内容(狂躁、邪恶、臆想)让我感到了不少压力(作者亲身经历,压力肯定更大,不过这种体验也可能正是他的兴趣由来),更让人背脊发凉的是你会看到自己与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有许多相似之处,要知道人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去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倾向,不知不觉中你无意地模仿着进入到他们的世界,后面的石门悄然关上了。事实上很多有关心理问题的事情是无法自我察觉的,譬如说你的室友其实是你的第二人格这件事,即使别人提醒你了,你也无法相信。心理问题或者说精神问题与知识能力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书中的许多患者懂很多,进化论、四维空间、量子力学、细胞生命等等。当然也不是说正是因为懂太多反而出问题,我还记得我爷爷奶奶那辈的农民,也会有许多精神失常、疯癫的例子,民间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要影子玩,不要和镜子玩等。说明这背后有许多精神失常的教训发生,所以说精神问题或许和知识能力无关。哈哈,整本书挺有悬疑故事的气质的,我也看到了很多处作者故意设置的,为了配合诡异气氛而做的安排(然不可因这点小细节而否定作者写作的诚恳性,有些习惯是写作者难以避免的)。鼓吹“眼见不一定为实”是制造恐慌的惯用手段,好在我们都是辩证唯物论的信徒、笃信科学、心中祷念两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证明哦)就行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是奇怪的,但奇怪的人就是精神病人吗?或者奇怪的人好像并没有被都关进精神病院去,比如说风水师(民俗学者?)、僧(教徒)、素食主义者、洁癖者、狂妄者、同性恋者、熊孩子、“我”。这类人一般称其为区别与主流大众的异类,关于异类和主流我不禁想起《十三邀》中采访某情感电台主播,这位女主播“大声的”、“自我说服式的”说道“我相信我是主流的”,对于做大众媒体而言主流的价值观无疑是很重要的, 这样才能够和群众们在一起,和客户们在一起。在生活中,我们也往往要一起喊“IG牛逼”,以免要被看成不合群、没朋友,但往往主流到底是什么,细问之下并没有答案,甚至可以说我们大家都是主流的,但没有一个人代表主流。
在我手头这本书的内页处,书名被用笔改了下,改成了“天才向左 疯子向右”,我不确定是谁改的,这本书我是从书社借的,或许是我改的,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几年前慕名而来翻过这本书。这件事也很诡异,为什么要改成“向”呢”?难道认为这本书真的名字应该是“天才向左 疯子向右”?但书在手上,写得明明白白叫“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不是最真实的真实吗?难道认为脑子里的印象更为真实?同时“向”字加入了“自我选择”的意味,是在表达天才与疯子并非本来就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而是一个选择了向左一个选择了向右吗?细想之下这个名字越发得符合书中的内容。同时,何为“左”何为“右”呢?我的左不难道不是你的右吗?OK,写字的手是右,那你就是排除了左撇子喽?这就又涉及上文谈及的主流与异类的讨论了。倘若我们将整个人类文明当做一个生命体,所谓的异类在我看来就像DNA中变异的基因序列,没错它们大多是被淘汰了,但个别却成为了这个生命体的进化方向。所以,喜欢不一样的你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