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为什么有的人写的很好,轻轻松松出爆款,而有的人写的就只有可怜的一点阅读量呢?
有人说,前者是高手,后者是新手小白,那么普通人如何从新手进阶成为高手呢?
有人说,多练习,多写呀,高手之所以优秀卓越,不是因为有多么高的天赋,而是因为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能从新手变成高手。
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刻意练习_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告诉我们,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举个例子,在流水线上工作了十年的人,比工作了一年的人强在哪里?无非就是动作更熟练一点,并没有超出后者太强。
所以,从新手到高手的进阶之路,不是低水平的重复,而是刻意的练习。
这本书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是“刻意练习”法则开创者,世界顶级研究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
这本书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Anders Ericsson, Phd)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书,也是首次向大众读者普及“刻意练习”这种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设计方法。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1、刻意练习的概念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方法、有反馈的练习。
2、刻意练习的实例
天才是否是天生的呢?
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7岁就举办了自己的音乐会。
莫扎特的成功,因为他有一种完美音高的能力,能够分辨任何音乐的音调。这种能力极其罕见,每一万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具备。这似乎印证了“天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
然而,真相呢?
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两到六岁的孩子。训练这些孩子一年,他们都具有了完美音高的能力。
这位心理学家分析说,莫扎特所谓的天赋可能也是训练的结果。要知道,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音乐家父亲就开始全职教他音乐了。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作者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
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在一个特定行业和领域,通过刻意练习,人们表现和水平能得到提高,甚至能成为杰出的人。
天才的唯一秘诀就是在于练习。
二、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为什么要进行刻意练习?
我们想精通某项技术、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某个领域内成为大师
比如我们日复一日的做项目、开发新产品,即使很努力很认真,但是没有刻意练习,日复一日的项目也仅仅是简单的无意义的重复,这并不能让我们成为专家,只会让我们在现状中陷得更深。刻意练习是一种更高阶的学习方式。通过刻意练习,在保证足够努力的基础上,加上有效的大师指导为学习提供反馈,能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学习效果并缩短学习时间,让你走向通往卓越之路。
三、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1、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没有目的,就好似在海里随风飘荡的小舟,四面都是茫然的大海,人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刻意练习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工作的时候:工作前要制定目标,做出计划;工作中要自我观察,以类似旁观者的角度监测自己大脑所发生的事情,并观察事情的进展如何;工作后,要及时查看反馈,严格自我评价,找出自己有没有疏漏、犯错,并找出原因。
2、典范模型
刻意练习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成熟的领域一定会有典范模型可以让我们专注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向本行业内的大师学习交流,这种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3、学习反馈
刻意练习要想有效果必须要有反馈,要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距离目标还有多大的差距,下面该怎么调整,更深入的,除了专业知识的反馈,还应该关注到个人的情绪和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度过学习过程中的”高原期“
4、跳出舒适区
舒适区的概念如下图所示,内圈为舒适区是你已经完全掌握的领域,在这里练习不会得到能力提升;
中间是学习区:这部分的知识、技能,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或是知道了但还没有熟练运用成为“技能”,你会感到有点“费力”,但稍加用心和坚持就可以Hold住,所有的进步都发生在这个区域。
只有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内进行刻意练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
最后,刻意练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型,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经验越来丰富,就会慢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维模型,就是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