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成为一棵树。
我的人生,便要是从一粒种子到一根树苗,到一棵小树,再到一棵大树的过程。
「树」,是关于我如何看待我自己的终极隐喻。
我 们的日常语言,都离不开隐喻,隐喻埋伏在深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比如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形中采纳了「竞赛」的隐喻;「 时光无声无息地流淌着」,是无形中用了「河流」的隐喻;「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是无形中用了「能量」的隐喻。隐喻形成了某种预设,框定了我们看待某类 事物的角度,而我们却常常无所察觉。例如人生的「竞赛」隐喻,让很多人一生都陷入了与别人一较高下的、无穷无尽的征途之中,可问题是,你凭什么就假定人生 是一场竞赛,你为何不可以,去质疑这个假设前提?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把人生当成竞赛,有些人把人生当成一场随遇而安的旅行,有些人把人生当成一场盛大绚丽的舞台演出,有些人只是把人生当成一场梦……而我,就是想成为一棵树。
- 成 为一棵树意味着我总是在生长, 一方面往地下去伸更深的根,一方面往天空去发更高的枝;
- 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是连续的,我的年轮一点点变粗,我的新的枝叶在老的枝叶上抽出,乃至我树干上的疤痕也总是留在那里,覆上一点青苔,成为我久远的印记;
- 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不只在一个向度生长,我的树根和枝叶向四面八方去,从每一种视角看都生气蓬勃;
- 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会沙沙作响,我会摇曳着跳舞,我会迎风歌唱,但我的根基仍旧在那里,不会因为一时得意而掉初心;
- 成为一棵树意味着我可以和各种各样的生物成为朋友,和他们交谈、共存、互惠,我不挤占别人的生存空间,甚至反倒为鸟儿和松鼠构筑家园。
选择成为一棵树就是选择一花一叶地走向幸福。
那么怎样成为一棵树呢?
成为一棵树的方法就是学会如何思考,学会如何摆脱那些已经困惑我们许久的迷思,学会从一棵树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成为一棵树就是习得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并且践行它。
例如反复地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可能就会给你带来帮助:
一、如何看待资源?
在 哈佛商学院教授萨尔特曼所著的《隐喻营销》一书中,「资源」被认为是七大「深度隐喻」(Deep metaphor,可理解为根源隐喻)之一。很多人陷入人生的困局,源于他们陷入了有关「资源」的某种固定视角中,无法自拔。在他们眼里,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并且总是被消耗,如何分配这些不断被消耗的有限资源就成了无比棘手的问题,因此他们总是生活在这种焦虑中。
例如时间作为一种资源,如果我们只是把焦点落在时间的流逝上,那么就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局:一方面为时间的流逝感到恐惧,另一方面这种恐惧本身又加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无法改变的宿命感,于是就成了所谓的「拖延症」。
例 如金钱作为一种资源,如果我们只是把焦点放在减少金钱的支出上,那么就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局:一方面我们竭力减少开支,而减少开支的必要举措就是简化生活、 限制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简化和限制,我们又失去了经济上「开源」的其他可能,最后的结果是财富的增长越来越低于预期。
又例如在婚姻中,控制权是一种资源,那么夫妻双方就会为抢夺这种控制权而展开语言和行动上的交锋,这样就陷入了一种困局:一方面夫妻中的一方想要控制另一方,而这种欲以控制的举动却起到了正在失去另一方的效果。
既然如此,不妨换一种视角去看待资源:我们把资源不是当成易耗品,而是当成培养基,用来创造、生长出新的东西,用来培养新的想法、新的行动、新的能量和新的机会。资源不是在损耗,不是在流走,不是零和博弈,不是人生竞赛的一部分,而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是正反馈的循环,是复利,是生长,是创造。
例如把时间当成一种可以生长的资源,我们就应用时间去投资可以不断生长的事物(如果你暂时没有找到这种事物,就努力继续去寻找)。当我们发现自己处于拖延症的困境中时,我们不是继续感知时间的流逝,不是在苦撑和逃避之间做二选一,而是寻找和创造出新的选项,播下一棵种子,让它随着时间增长。
例如把金钱作为一种可以生长的资源,我们的着眼点不只是减少开支,而是去思考,什么样的投资可以根繁叶茂,甚至你可以,用金钱去买一种阅历,然后让这种阅历去变革自己原来僵化和局限的观念,以致成为新的财富起点。
例 如把夫妻关系作为一种可以生长的资源,你可能会发现控制权不是重要的,至少远远不如夫妻之间的默契重要,如果两个人在各种事情上都形成了某种默契,那么不需要任何控制,事情发展的结果一定会符合任一方的心意,而夫妻间的默契又恰恰是一种可以生长的资源,默契也像一棵树一样,可以在适宜的养料和气候中生长。
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经由必要的反思,你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消耗型」资源观的具体表现,你可以识别它们,然后试着从一棵树的角度,思考「生长型」的资源观。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科维的新著《第三选择》一书中,作者强调,在困扰我们的惯常的两难选择之外,你总是可以提出创造性的「第三选择」,这个第三选择应该体现双赢的原则,以各方当事人的共生为目标,而不是用人际间相互竞争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在 心理学家瓦茨拉维克、威克兰德和菲什所著的《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中,作者雄辩地说明,我们受困于某个人生问题,往往是因为缺乏对问题本身的反思(例如我这里所阐述的对「消耗型」资源观的反思),如果能跳出对问题本身的原始设定,变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框定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促成改变。站在树的视角上,用「生长型」资源观来重估问题情境,就能促成该书作者所称的「第二序的改变」(second-order change),对原系统的根本性改变——在梦境中挣扎、逃跑是第一序的改变,梦醒时分就是第二序的改变。
摆脱对资源消耗的恐惧,寻找生长点,创造性地使用资源,让它生长、长大,像一棵树一样。
二、如何看待关卡?
我的人生有一道分水岭,就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它是我人生中经历的、可感知到的第一道关卡,从此以后,迎接我的是一道道关卡,大的关卡是中考、 高考、工作面试,小的关卡可以是一次课程作业的deadline,这些关卡在人生的每一个人阶段如期到来。在这第一道关卡之前,我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我可以随着我的兴趣肆意玩耍;可再此之后,我的人生就和这些关卡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我想,绝大多数人也定是如此。
正是这些关卡,让我们觉得在玩一个闯关夺隘的游戏,就像小时候玩过无数次的魂斗罗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生活一路前行、无法重来。
关卡让我们望而却步。因为关卡的背后,是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是外界用以评价个人的标准和期望。我们害怕让别人失望,害怕被关卡证明我们是失败者,是loser,是被淘汰下来的人。
但这不是一棵树看待问题的方式。
树看到的是自己的生长,如何从一棵小树经历时间的酝酿,慢慢地成长为一棵大树,如果边上正好有一根路灯挡住了,它就把枝杈绕过去,继续生长。
心 理学家德威克区分了人们心中「僵固型心智」的设定(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心智」的设定(Growth mindset),前者是指人们假定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个恒定的水平,后者是指人们假定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得以提高的。一个具有成长型 心智的人,被证明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一个认定自己可以像一棵树一样成长的人,在面对关卡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 首先,他当然不会回避关卡本身。他知道,一个人不可能离开外界的肯定而生活,他必须符合某些标准,并且经由关卡获得更多的人生机会、登上更高的人生平台。
- 但是,他并不害怕关卡,甚至不害怕在关卡中失败,因为他认为,他当前面对的关卡不是人生唯一的通道,他还有自行选择关卡的能力,也还有不止一次挑战关卡的勇气。由于他的能力总是在累积、生长,每长高一寸,他挑战关卡的机会就增长一分,即便失败了,他也没有损失,因为已经长成的内在的能力,并不会有丝毫消失。他既可以选择继续挑战,也可以选择去挑选和征服新的关卡。
当 然,关卡与关卡之间,也有属性的不同。有的关卡是粗暴的切断者,它们把人生切成一段段孤立的部分,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关卡时,在前一个关卡生长出来的技能无法再次使用,而有的关卡则有利于人生的绵延连续。有的关卡,重复挑战的代价太高,例如高考失利一次必须再等一年才能再次挑战,考研如是,还有的关卡,允许你每天都进行新的挑战尝试,例如你可以选择每天写一篇文章,来测试读者对你的认可程度。
一个树型思考者,在某种人生境遇下,当他具备了自行选择关卡的能力时,他更可能选择能让他的人生可以接续起来而不是横加分割的关卡,这可以让他长成一棵更大的树,而且他更可能选择那些可以更容易多次挑战的关卡,因为当关卡的可重复性太低时,随机性的因素、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左右结果的概率就越大,而当关卡的重复性较高时,那些因素就可能被当作噪音被相互抵消掉,此时挑战者自身积累的能力就更可能成为挑战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树奋力长高,他并非为了关卡而活,但关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越过。
三、如何看待伤害?
在人生中,尽管我们竭力避免伤害,但是无法确保自己一定可以免于伤害。
当伤害发生以后,我们当然可能会愤恨、痛苦甚至无助,但站在一棵树的视角来看,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既有的伤口上抽出新的枝叶,新的枝叶不再是旧的枝叶,它必定不是对过去和失去的重复,但它却可以长得更茂密、更强健。
在电影《银河护卫队》的末尾,树人Groot为了保护队友,尽力生长出自己全部的枝条把他们保护起来,最后自己摔得粉身碎骨。而他的挚友浣熊Rocket却没有放弃这位好朋友,他捡起其中一根短枝条,栽在花盆中,没想到一段时间以后,竟然长出了一个小树人。
做一棵树就意味着随时可以重生。
四、如何看待另一棵树?
一棵树总是把另一棵树当成朋友,而不是对手。更多的树组成森林,他们一起抵御狂风,为动物的栖居建立家园,构建生态系统,这些都不是一棵树可以完成的使命。
树, 追求共赢,他们不相互竞争,而总是默默地相互致意,既相互独立,又携手完成使命。
组织行为学大师阿吉里斯在研究企业组织中的行为机制时,发现了一个典型的现象,叫「防卫性推理」(Defensive reasoning)。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惯性思维模式,它的特点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结果,而当这个愿望无法达到时,他们会试图掩饰失败, 模糊错误,而不会开诚布公地去寻找真相,而组织中的其他人为了避免进一步激发对方的防卫性,也会采取迂回、隐晦的方式发表意见,而不是进行坦率地交流。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以一种自我保护和相互「呵护」的方式去交流,而使得交流的信息晦暗不明。在《组织学习》一书中,阿吉里斯举例说,在公司里,人 们经常会说一些混含着矛盾信息的话,例如:
「 玛丽,你负责这个部门,但要与比尔协商。」
「约翰,具有创新精神,但也很谨慎。」
显然,这种交流阻碍了沟通,它无法传递真实而有效的信息,是人与人间的相互防卫和戒备,使我们无法面对和思考事物的真相。
站在一棵树的角度, 他可以很大程度上放弃放弃防卫性,因为树只关心成长,他并不害怕受挫和失败,也不害怕一定程度上的受伤,他更希望获得准确的信息、明确的论据和清晰的逻辑,这些是最能促成他成长的元素。这也就要求他,以一种真诚和直接的方式去与其他的树交流,不管是表达欣赏还是反对。
这就像树的枝杈一样,它们总是笔直地伸展开来,与其他的树交错在一起。
当然,成为一棵树,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开花、结果。当他长成之后,可以把自己生命的能量灌注到他的果实中,变成回馈给大自然的礼物。他长得越高大挺拔,他的树荫越浓密,他开的花越多,他结的果实越丰硕,就有越多的人从他那里长久地受益。
这就是我所想的,努力成为一棵树,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心智导师采铜的人生隐喻--努力成为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