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李松蔚的采访“给孩子多少自由是合适的”
主持人问:什么时候深情况下去规范孩子?
李答:我从来不去规范孩子,我让孩子自己去规范自己。让她知道每一个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采访中举了两个例子,其中一个是过马路的例子。过马路也不规范孩子,让孩子去自我规范。
李说:教孩子过马路之前会告诉孩子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不是天经地义你就要去等红绿灯,而是我们为了方便,为了安全。我们会人为的去约定,在某一些时候,这边的人走,而在另一些时候,那边的人走,你可不可以违反这个约定呢?当然可以。如果你想冒着被车撞到的这个风险的话,你是可以无视这个约定的。我会问她,你会更喜欢去遵守这个约定么?
主持人:那小孩子还是很调皮,有的时候可能到那就忘了,你过马路现在会拉着她么?
李说:从来不。我不认为她会忘,我女儿比我还怕死。她会非常的清楚地知道说,什么样的一些行为是危险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对大多数孩子而言,会调皮会忘,不是因为记性不好,最本质的原因是他的父母会拉住他。所以孩子觉得自己只要往前走就好了,反正该停的时候我爸妈会让我停的。把权利和责任一起交给孩子。换另外一个词家长会更放心,孩子是比我们想象得要“自私”很多,或者更爱自己,肯定怕死,肯定想吃好吃的,在他不舒服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处理。跟你常识不一样的时候,你要了解背后的原因,他肯定有合理的原因。孩子这么些年,他什么也没干,就是在琢磨,我要什么?我怎么样对自己好?很多时候是家长太在意了,你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所以孩子就会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跟家长的斗智斗勇上面。如果家长不去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能把自己管得挺好的。
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的宝妈们这个道理也是懂的,就是在具体的事情上如何去做呢?碰到具体的事情,尤其是有一些在我们成年的认知里面就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们其实很难做到真的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的。要想真的从这些大咖的育儿观里面学到一些实用的,真的要去拆解对话,尤其是直接跟孩子的对话,然后我们去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小事情是如何跟孩子相处的。今天我就想来拆解一下这个例子。不然空学了一堆的理论,还是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呀。拆解如下:
1.有多少父母真的有耐心蹲下来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等红绿灯?大多数可能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想过这类问题还要解释的,红灯停绿灯行,这么简单的常识直接告知就好了嘛。专家的眼里过马路可不是小事呢。
2.有多少父母会进一步解释等红绿灯不是天经地义的?很多的父母是不是自己都没想过这个问题呢?这不是就是天经地义么?还要去解释么?因为忙着自己的生活,一堆的鸡毛蒜皮,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去解释这些小事。其实呢,育儿真的不是那些大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就藏着我们跟孩子互动的技巧嘛。
3.我们可不可以违反这个约定呢?可能很多父母更多的在这里会使用威胁的语言。“你要乖哦,乱跑的话,车子就会撞到你。”根本不会去跟孩子从这个角度去探讨。这个问句其实很厉害,这是启发孩子对世界产生思考的利器呢。
4.最后一句更厉害了“你会喜欢去遵守这个约定么?”这完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你对这个约定的感受是什么?其实孩子可能比大人还怕死,当他想到被车撞,他就会内在滋生出力量去遵守这个约定。
看完这期视频之后,我今天自己有了很多的反思,在孩子整理书包,起床上学,自己收拾房间……这些小事情上都没能做到把权利和责任一起交给孩子,拆解的过程自己也整理出一些思路跟孩子重新探讨和约定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