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从什么时候时候开始,不准备好了照片就没有办法开始写作了,
或者是一边写一边配着图,没有了图似乎就写不出文字。
当又一次写这个话题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从手机里倒出了今天的照片。
在过去的那些书里,就仅仅是一堆一堆的文字,
一个一个方格字连起来,故事便在眼前演起来了。
即使是现在,自己也依然喜欢纸制的书籍。
虽然极其讨厌日本人不停地复印,打印各种纸制的东西,
一张一张的,既显得浪费又显得繁琐。
然而他们就是那样的“不厌其烦”。
记得之前流行的书和电视剧,
又因为这些书和剧,开始流行起了一种生活状态——断离舍。
类似于《我的房间空无一物》,又或者是清理了房间,让人生更明亮了。
一间空房间,几件类似的衣物,一些电子工具,生活就可以成立。
然而也如女人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一样,文章总是少一张图片。
“断离舍”的理念或许是让人们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把那些不需要却牵绊着自己的部分舍弃掉,让人生可以更笔直地走向梦想。
而将图片全部都舍弃,真正用自己的文字表达点什么,或许才是文章的意义。
即使如此还是会在开篇去寻找一张合适的图片来表达一下心境。
原本写文字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那些想说的,说不出的,说不清的,
只是想以一种方式把自己表达出来。
大学院时选修的英语课程,老师是英国人,
她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所以,说出来。”
In that case,她只是想让我们用英语把想说的说出来。
只是别说用英语了,用中文又有多少时候能够把自己表达清楚呢?
再加上断章取义和曲解。
人类拥有了语言能力之后,现在或许是最糟糕的时代。
自己不是语言学家,历史学家,
只是20多年前,我们用笔记本抄写文章,歌词,
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的感情。
而如今,能说中文日文,再带点英文的自己,
却成了没有图片就写不出文字的人了。
一个人的房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自己就如同自己的房间一样杂乱。
总是散乱的衣服,零乱的房间。
以前说工作累,没有时间收拾,
如今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好几次想过要搬家,
或许认为搬了家之后就会改变现况,
但最终还是明白的,在这里过不好,搬到哪里也都不会过得更好。
反之,在这里过好了,去哪里一样都会很好。
自己也曾是个不需要图片也能文字的人,
但自己却始终不是一个让生活过得美好的人。
如今也到了“断离舍”的年纪,却还是有太多的“舍不得”。
也不知道是嫌弃自己的表达能力,
还是觉得图片比自己表达的更为精确。
其实是知道的,花一天整理的图片,看的人只花了10秒不到,
好不容易挤出了几千个文字,被读了的其实只有标题。
或许舍下了自己那些并不值得舍不下的照片,
自己才能真正的表达所思所想。
舍去了那些无用的东西,才能空出本应该空出的空间。
要前行,始终都要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