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某公寓事件闹得很大,虽然自己从未租过公寓,算不上过来人,但是事件本身还是十分引发思考的。毕竟某某公寓曾经是红极创业圈一时的创业项目,多少头部资本竞相追随,直到上市那刻我相信大部分的人还会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项目,这是一场成功的投资。到底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多输”的商业案例被化妆成梦想的泡泡不断长大又破灭呢,谈谈我纯属个人的一点看法。
商业的真理是不会因为资本扭曲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有其规律,商业世界亦然。赚钱的逻辑永远在于创造了多少价值,无论是有形的价值还是无形的价值。资本的投入只能克服价值变现的壁垒或者助推价值变现的速度,但是无法决定价值变现的能力,不然只会烟花一场、一地鸡毛。
拿蛋壳公寓来说,前前后后融资也有几十亿人民币,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融资的投入真正能够助推企业发展的就是一个方面,帮助更加快速的圈地和改造,为租金的现金流入打造洼地。毕竟长租公寓针对的刚毕业的白领市场需求巨大,供给侧的加速拓展确实可以更快速的满足白领的租房需求,无可厚非。
但是问题在于,融资还有另外一部分的投入扭曲了整个租房的商业模式,就是为了推广租金贷而帮助参与到租金贷的租户支付借款的利息。根据某篇报道,某某公寓承担着租户租金贷的利息支付的义务,这本质是一种金融补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进一步帮助白领们放大了杠杆,也是万恶之源。
这就好比你问银行借钱,你觉得你借不起因为还不起利息,银行和你说,没事儿,利息我帮你还,你就免息还本金就行。居然把资本市场用在互联网电商上的补贴逻辑用到金融上,还扭曲了租房市场恒古不变的低收高租的商业逻辑。
而且,这快利息也变向提高了蛋壳公寓的营运成本,缩窄了利润空间或者说,如果是高收低租的情况,就更是恶化了亏损。公司19年可是亏损几十亿的天量,硬是把一个明明可以赚钱的生意做成亏钱。资本吹大的不是公司的业务,而是泡沫,而这样的泡沫,终究会有破灭的一天。
这个世界上没有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如果有,那就是金融机构
为什么某某公寓可以吸引这么多的顶级资本投资,我相信一开始一定是因为它对于租房市场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把一个资产运营生意通过加上金融杠杆可以做成一个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或者直白点说,把自己变向做成了一家银行。
毕竟是模式创新,在草莽生长的阶段,可能也未必会昭示太多的风险,即使有,也会被不断后续跟进的融资所掩盖。但是风险始终是风险,特别在杠杆放大期,资本的作用并不是控制风险,反而是助推杠杆。
如果仔细阅读某某公寓的年报,还是能够昭示一些早已显露的问题。比如,今年前二季度的营运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均是大额流出,但是依靠强劲的融资现金流支持公司的资金链,但是因为公司也背负着巨额的租金贷负债,一旦期限匹配不好集中兑付将会带来和银行一样的挤兑风险,多地的暴雷就是这种风险的集中爆发。
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如果有,那就叫金融。如果玩的溜固然牛啤,如果玩不溜,坑害的不仅是自己,而是整个生态,社会影响一旦很大就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所以,玩金融,就必须受到监管,不加管控的资本恶相,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那些被资本耽误和摧毁的创业者
看了某条新闻,说某某公寓的创始人在公司上市的时候,身价曾高达XXX亿元。当时的他,应该被各种艳羡和仰慕所包围,属于典型的人生赢家。这样的成功案例,在两千一零年后国内被资本不断助推的“创世代”中,屡见不鲜,也鼓励着更多的年轻人造梦和逐梦。
但是倘若一个梦想最终催生了“恶”,那这个梦想是否值得被追逐呢。我们愿意相信,创始人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怀抱的梦想还是“Help people live better”(让人们住的更好)。如果是“逐梦踏实”,那一定不会产生今天的悲剧,问题在于梦想被资本“过度助推”了,资本会释放贪婪,最终创始人也只是成了被资本绑架的“工具人”,说他可恨,倒不如说他可悲。
优秀的创业者依旧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资本可以扶持合格的创业者,但是对于不合格的创业者——不懂逐梦踏实、不懂商业规律、心存侥幸的创业者来说,只会耽误和摧毁。
我认为,资本投的本质上不应该是事,还是人,资本投人良性的循环还是,投一个对的人,帮助他不断的做正确的事,因为只要是一个正确的人,错误的事也能纠偏做对,就算最后一地鸡毛,也至少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