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母亲从内地接到深圳小住,闲来经常一起回忆往事,尤其是我们小时候的事。妈妈又数次跟我儿子讲起我小时候的那些极其聪明的往事。
小时候的我似乎真的很聪明,三四岁时妈妈辅导大我八岁的姐姐数学题,姐姐还没听懂,我在一旁已经举一反三地明白相近题目该怎么去解。于是,小学连跳两级,直接考进了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后来进入重点高中,十六岁考入重点大学,32岁想深造时考进了南开大学MBA,似乎学路破顺,所谓的“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很让父母骄傲”。每每提及这些,母亲总是一脸的骄傲。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开家长会,爸妈都是要抢着去的。仍记得跟父母一起遇到他们同事时,他们介绍我的那份自豪感:“这是我小女儿,跳两级,成绩可好又懂事”。
这样被夸着长大的我似乎没什么不好,因此我更努力更懂事,希望不辜负父母的夸奖。毕业工作后凭借自身的一些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勤奋努力,事业也还算顺利。但,隐隐地,在别人眼里一直聪明优秀,无法望及相背的我,内心却总是忐忑不安,充满危机感和不自信。这是一种旁人无法感受更无法理解的不自信,甚至于我自己也不知道它出自何处。不是说被夸大的孩子有自信吗?不是说一直表现不错的孩子更自信吗?
直到有一天读了《走出恐惧》这本书,读到其中一段关于“内在的严厉法官”中关于自我苛责自我评判时,我终于明白了,我的内在法官一直过于苛责,以至于无论我做得多努力多优秀,自己仍觉得不够好不够完美,还有太多空间,于是内心充满不安不自信。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从小到大因为一直被夸的厉害,被高度地“过分期待”,以至于我背负很重的负担,不敢对自己有半丝放松。这份发现,让我找到了这种反常不自信的原因,让我一下子松了口气,也让我重新审视赏识教育到底该怎么做?赏识鼓励就是一味地夸奖,不断地拔高,眼巴巴的过度期待吗?不是,赏识应该更多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更多培养孩子认为自己足够好,而不做更多无谓的期待才是。这样的鼓励才会让孩子更自信,而不是更不安发奋。
老母亲已经八十多了,听着她还在夸我聪明,嘴上虽然在与她逗趣,可心里却在对她小声说“妈妈,请别再夸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