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新概念——焦虑性发呆。
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习、工作,也知道有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但不知道是因为问题太多,还是压力太大,反而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做什么都做不下去,一会看看这个,一会搞搞那个。脑袋里一会胡思乱想,一会又一片空白。
玩也不是,学也不是,大半天过去了,总想着要做这做那,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做。
最后,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人也更焦虑了。
变幻莫测的环境,繁重的工作、紧张的关系,让很多人焦虑重重。
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公布一项数据,2019年,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达到4.98%。
如何才能不焦虑?
《不焦虑了》是一本心理自助手册,作者从学习、工作、饮食、情绪等各方面给出了应对压力和焦虑的策略,养成六个习惯,你也可以控制情绪。
01就算没有达到他人的期望也没关系
如果你的焦虑来自于背负了别人的期待,无论是父母期待你能光宗耀祖,还是孩子期待你能创造更好的生活,都需要放下对这些期待的执念。
为了回报、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努力,这件事情本身是没有错的,就是这种动力在推动我们一步步学习、成长。
但是如果面对期待时,怀抱着“一定要做到,才能对得起这份厚望”的心理,就会变成极大的压力,你们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一种追求回报的利益关系。
不妨转换下视角,假设你是那个给予别人期望的人,而对方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觉得失望的话,那就代表其实你们之间并不是纯粹的情感上的人际关系,而是利益为先。
就像你去餐厅吃饭,花了100块钱,结果食物却让你感到不值是同样的道理。
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不是付100块钱就得到100块钱的感情。
你所肩负的期待,是来自纯粹的感情关系,还是需要回报的利益关系?
能分清这一点的人,就不会无端焦虑。
02不想做的事情用“10分钟定律”解决
干扰每天情绪的,还有那些自己不擅长却不得不做,或者内心很不想做的事。
有的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工作中需要沟通的事就一拖再拖,每天把自己弄得很焦虑、烦躁,也总是到最后匆匆把事情做完。
对待不想做的事,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运用“十分钟定律”,集中精神只花10分钟来做。
10分钟虽然不长,但是集中精力好好看的话,也能够大致上摸到一点门道;
再讨厌的事情,最多10分钟就过去了,也能督促你速战速决,解决问题。
你可以花10分钟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点,可以花10分钟硬着头皮克服难题,之后也许发现事情没有你想得那么难。
03再现“状态好的自己”
人都有状态好和状态不好的时候,状态好的时候,自信洒脱,走路带风;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只想窝在家里,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想要改变心情,不妨先改变身体。
回想自己状态好的时候身体是这样的,也许是无意识地抬头挺胸、挺直腰杆;也许是快乐地哼歌。
这样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也可以用重现“状态好的自己”的方式,迅速调整情绪,挺胸、直腰也的确能够帮助我们缓解沮丧的心情。
把握自己的状态,用身体语言、行动语言来及时调整情绪,这样即便是状态不好,也不会过度焦虑。
能够不慌不忙地度过每一天的人,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身心,特别是内心的状况。
04不管吃什么,都要好好品尝
吃饭,对于现代人而言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也在填补我们的情绪。
美国一家招聘网站曾经对三千多名白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每四个人中有一个人在工作后体重增加近10磅,10%的人胖了20磅,这就是“工作肥”。
导致长胖的三个因素是:久坐、疲惫和压力性进食。
面对压力时,我们会更容易选择高热量的零食,甜的、咸的、脆的,不知不觉吃了很多,最后发现,原来我不是饿,只是嘴巴很寂寞。
还有那些除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其他一概不吃的人,往往特别容易焦虑。
品味生活,可以从最简单的品味食物开始。
不管是大鱼大肉,还是粗茶淡饭,都能够仔细品尝、好好享受每顿饭的人,能保持健康的心态。
05相信努力的结果会在五年后展现
总有人感叹,自己明明那么努力,却仍然收获甚微,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于是心情变得沮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现在你看到的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其实他们五年前就在努力了。
每个人的人生也是如此,初中成绩很好的人,在小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靠近自己心中理想大学的人,在初中成绩就不差;毕业后找到合适工作的人,早早对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就有了规划……
大部分努力都不是立刻就能看到成效的,今天的成绩,在五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20岁开始的努力,支撑着30岁的你;昨天的努力,塑造了今天的你。
反过来说,今天选择偷懒或者躺平,五年后可能会更加辛苦。
把现在的努力作为对五年后的自己的投资,许多压力就可以变成动力,让你更从容地工作,更淡定地迎接生活每一次考验。
06将事实和主观意识分开
所有情绪问题,都可以同做区分事情和主观意识来消解。
你看到一篇新闻,很生气,你以为是事件让你生气,其实新闻里已经包含了编辑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引导,他认为这是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最终呈现给你的,不只是事实本身,还有他的情绪。
把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区别开,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看清事实,不被情绪所困。
日常沟通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人说:“老板把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丢给我, 就是欺负老实人,在这种公司上班能不生气吗?”
这句话就包含了三个元素,“老板把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丢给我”是事实,“他欺负老实人”是观点,“生气”是情绪。
区分之后,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我们能着手去解决的,只有事实面,“我做还是不做,如何反抗、表达诉求?”
想通这个解决方案,情绪就过去了,你也不会再拿这件事来为难自己。
关于焦虑,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我们的思维像孙悟空一样,一个筋斗可以翻越十万八千里,而身体就像唐僧一样,必须脚踏实地才能到达西天取经。”
思维的能力是无限的,可以去未来,也可以回到过去,但身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思维的想象远远超出身体能力的时候,身体感到无能为力,思维就开始批判自己,焦虑和痛苦就产生了。
因此,对抗焦虑最好的策略,就是活在当下。
用心品味自己的每一分努力,每一个付出,静待花开,你就不会再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