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农民出身的刘邦称帝,定国号为汉。称帝之后的刘邦,在遍封所有功臣之后,又封了一个特殊的人为王。这个人既不是刘邦的功臣,也不是刘邦的亲戚,只因为这个人在大泽乡吼出了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己当起了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的头一个皇帝,可没有什么前人经验供其参考。秦始皇一心只想干彪炳史册的大事,他开始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城墙—长城,修建世界上最豪华的宫殿—阿房宫,修建世界上最大的陵墓—骊山陵。
这些工程太过浩大,都需要靠整国之力去完成。天下的平民都以为战争总算过去,能好好种几天地了,没曾想壮劳力又被强征去搞这些国家工程。唉,难道农民天生就是受人奴役的吗?
秦始皇去世后,遗诏传位给宽仁且有远见的大儿子扶苏。如果扶苏继位,他宽仁的个性肯定会立即改善重典苛政,与民休息。但被赵高、李斯破坏,他们逼死了扶苏,另立昏庸无道的小儿子胡亥为帝,这加速了秦灭的步伐。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名穷苦农民被秦二世征召到渔阳(今北京密云)防守边界。陈胜吴广等人因比较壮实有威望,押送的官差便提拔他们当屯长,好管理刚从平民中征召的这900名戍卒。
这支小队行到大泽乡(安徽宿州)时,连下几天大雨,发生了洪灾,道路被阻断。眼看是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了,大家都知道,秦律是非常严苛的,规定时间内这批征召的戍卒如果未到的话,会被砍头的。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胜站了出来,他私下和吴广商议,这种情况去也是死,反抗也是死。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不如带领穷苦弟兄们闯一闯、搏一搏。
陈胜吴广虽然都是穷苦农民,但也颇有谋略的。他们认为胡亥害死了长兄扶苏才当上皇帝的,名不正言不顺,可以打着扶苏公子的旗号反抗朝廷。大泽乡这里以前属于楚国,已故的项燕将军名望也非常高,也可以利用一下。
陈胜和吴广确定以扶苏、项燕之名起义后,就差怎么说服900戍卒了。得想些办法让900人心甘情愿听他的,他们便结合迷信谋划了一些事件。
比如小队伍的人从渔民处买回来鱼准备煮食,切开鱼腹时,发现鱼肚子里居然有锦书,上面写着“陈胜王”。夜里,小队驻地的旁边总有狐狸在叫唤,声音就是在说“大楚兴,陈胜王”,这些神神道道的消息,很快在队伍里疯传。
嬴政当皇帝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陈胜吴广准备领导穷苦农民站起来反抗朝廷,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位能想出这些点子,算是超常发挥了。
看到队伍里情绪起来了,陈胜吴广两刀便杀掉押解官差,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00戍卒哇哇乱叫:“拼了,朝廷不把我们当人看,干了快-辈子的苦役了,老子豁出去了,杀进官府”。
是啊,凭什么咱们就得处于社会最底层,任他们鱼肉?王侯将相难道都是祖传的吗?陈胜吴广不信,大泽乡900平民不信,千千万万的穷苦农民不信。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号“大楚”,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他们率领900戍卒往大泽乡的朝廷部门攻去,轻松取胜后,又往蕲县攻去,越战越勇,气势如虹,加入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有史以来,古代中国的平民应该是最容易满足的了吧。也许他们只需要一块地,能耕种,上税后剩余的粮食饿不死人,他们就会任劳任怨地在地里干活,饱一家人肚子,满一国粮仓。
但是,社会在前进,思想在进步。你当权者想把天下平民当猪狗养,总有一天,绝境里的农民会站起来,用手中三尺锄头,挖掉你万里江山。
陈胜吴广的部队发展得飞快,当他们雄赳赳地站在陈县(前陈国都城,今河南淮阳)外时,已经有几百战车,几千骑兵,几万步卒了。毫无意外地攻克了陈县后,陈胜有了称王的想法,城内士族乡官们就顺其意,建议他称王立国,陈胜同意了。立即建立了“张楚”政权,其为楚王。
自此,陈胜便从前线退了下来,过上了王侯将相的生活,没再出过陈县王宫。他封吴广为代理王,并兵分三路,让手下弟兄们从陈县出发,去攻城略地。
都是缺乏经验惹的祸啊,陈胜根基未稳便称王,兵力不多还分军,大业未成便坐享,结果可想而知。从陈县出去的三路军,没有一路回来的,死的死,叛的叛。
年底,秦军攻破陈县,陈胜总算被动地离开了陈县。逃亡路上,这位农民起义的祖师爷,被他的车夫庄贾杀害,车夫提着陈胜头降了秦朝廷,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这样草草收场,让人嗟叹!
当然,陈胜吴广有史以来的揭竿而起,不可能单纯地以他们的成败来论英雄。他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项羽,喊出了刘邦,喊出了千百万不认命的平民。陈胜虽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者,但他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无可估量的。
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第四十八卷“陈涉世家”,记录的便是陈胜吴广起义,把出身穷苦的陈胜(字涉,故也叫陈涉)归为“世家”,可见其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之父对陈胜起义的看重。
千百年来,不堪压迫的穷苦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他们有了反抗的勇气,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可否认,社会一直在进步,文明也一直在进步。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
关注作者“剑宗臣”,看更多精彩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