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三岁以前的事情吗?我不记得了,也从来未曾记得过。
现代的育儿观念分类众多,亲密育儿,独立育儿,精英教育,放养式育儿……各自在育儿的方方面面秉持着不同的观念,有的甚至是处于“针锋相对”的两端,但是,在这巨大差异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认可,那就是“孩子三岁以前的教育”很重要!
两三岁幼儿可能话都不会说整句,跑几步就跌倒,每天除了吃喝睡就是各种玩,还能怎么教育?既然我们自己都不曾记得三岁以前的事情,为什么三岁以前的教育又那么重要?我国还有句广为流传的古训“三岁看老”,意思是从一个人的三岁性格就可以看到这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性格决定命运,性格的形成不否认基因遗传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全部,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的性格是后天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后天的成长又很大程度上被幼年脑部发育影响着。性格与大脑的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大脑的运作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感知和判断是大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大脑做决定的瞬间可以慢动作分解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又分为触觉感知阶段和直觉感知阶段)和判断阶段(又分为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阶段)。我们可以把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直观想象为如下流程:(大脑获取信息后)触觉感知——直觉感知——感性判断——理性判断(最后做出决定)。 实际上这一过程是在瞬间交织(并非想象中简单的线性)完成的。
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都要走这四个流程,但是不同的人在其中某个环节中的倾向程度不同(也可以理解为滞留时间长短不同):有些人更倾向停留在触觉感知环节多一些,而直觉感知一带而过;有些人在判断环节,更倾向停留在感性判断多一些,理性判断一带而过。 此外,大脑的这两大基本功能还受到每个人的精力来源不同与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最终做出的决定就千差万别了。
2.大脑与性格的内接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心理活动的体现,而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我们的意识、情绪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灰质、树突、轴突、神经递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包括胚胎时期),脑部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所有脑细胞正确地连结起来。不只是建立细胞间的连结,还要把某些连结切断——3岁小孩脑细胞之间的连结是成年人的两倍,而且这些连结是乱七八糟的。为了妥善运作,脑部必须决定哪些连结要保留,哪些要断裂。在有限的大脑关键发育期间脑部必须检查成千上万兆的连结,因此不得不采取“残忍”而有效的原则:用不着的就自动断裂。
那么脑部如何判断哪些连结用得着,哪些用不着呢?通过观察,科学家总结出了大脑的判断规律:不断探测哪些区域经常受到刺激,而哪些区域极少受到刺激来决定是否断裂这些区域的连结。也就是说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将自动断裂。通过发生在1970年洛杉矶郊区女孩吉妮身上的悲剧(被其精神情况极不稳定的父亲绑在一个小房间的椅子上长达12年半,因为父母几乎没有跟他说过话,她的脑部负责语言的部分几乎没有受到刺激,导致终身受损。吉妮被解救出来后通过多年语言训练,至今仍无法学会说话,只能“像动物一样呜咽”),证实了大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初期发育的理解:过了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大脑结构基本定型,之后的环境变化以及训练很难改变大脑的构造,也很难改变基于大脑结构功能区特征。
每个幼儿在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受到的刺激是有所不同的,刺激的程度和强度也有一定差异。这些微小的差异对大脑发育的连结断裂以及结合时期的影响在于改变了功能神经元连结的强度。这些功能神经元连结强度对我们将来的获取信息、思维、决策方式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幼儿在三岁以内的教育看似无形,实则至关重要,影响人的一生。
性格本身没有全好与全坏,大自然设计的人本身就不是完美,好与坏,总是具有两面性,但是一个正直,积极乐观,善良向上的人,总是更好的能够过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