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既有的一个群体里注入一个新的元素往往会得到一些原来没有的结果
所以一直认为一个人在加入公司的前三个月是思维想法最活跃的,这段时间最容易给团队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想法。同时这也是作为一个新人快速融入团队,提升话语权,创造高价值产出的契机。
以下通过三个维度还原自己在加入新公司时的记录
一、产品初体验和记录
1、上手把玩现有产品,给自己预设三种身份角色。
陌生用户:还原一个陌生人在接触产品的记录
公司员工:从公司角度出发去还原每一个产品功能意图要传达的信息和目的
产品经理:如果是自己来做会怎么做,还有什么其他解决方案,怎样做更好。以及陌生用户和公司员工两种角色的分析、对接
出于不泄露公司信息原则,用一个简单案例来还原过程:用户注册登录。
现有的产品登录方式:A手机号+密码;B手机号+验证码
陌生用户角色记录:为什么要用密码的登录方式(第一次登录并未发现验证码登陆方式),我可能会忘记密码
公司员工角色记录:密码应该需要在其他场景使用
产品经理角色记录:已有验证码登录还要主推密码登陆,一定是有其他目的,但即使有其他目的在登录这里也应该主推使用验证码登录方式,因为登录状态是长期记录,久了之后用户一定会忘记
带着这些记录我再二次分别找团队同事和公司外朋友进行讨论时就发生了很有意思的结果。
首先是团队同事的讨论:大家好像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使用密码登录,而且在其他场景也并无目的。那就去找对标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其中一个同事提出微信也是使用密码登录啊,这样至少证明我们不是错的。但其实我们都不太可能记得自己的微信登录密码了,所以如果没有其他目的,使用密码登录也就未必是正确的了。结论就是不对也不错的模棱两可。
公司外朋友的交流结果:使用密码登录在感知上能传递一种安全感,而且用户普遍年龄偏高时,这种安全感是用户所需要的。但同理高龄用户的记忆力更容易出现忘记密码的情况。
整个案例的还原的价值:
还原一个产品功能点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而不是为了做而做或者说是直接抄的竞品;
用户又会如何去理解,有哪些点可以去查漏补缺;
可用的替代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2、数据摸底
说数据摸底之前优先安利一下:Growing IO:无需埋点的数据采集,随时根据所需在可视化操作的界面进行圈点统计采集。简单的说就是它把传统的代码数据埋点采集后置到可视化界面人工操作(类似将90年的电脑代码操作界面进行可视化)
数据摸底涉及到的信息比较敏感,就用流程节点来代替:
第一步:一级维度产品数据,包含新增,活跃,沉默,周留存
第二步:打点数据,日均UV前500的打点事件。这里栽了个坑,友盟APP数据打点IOS和Android是分开的,而我在提取原始数据时忽略了这一点只提取了IOS端。
通过提取的日均UV前500的打点事件,定位用户重点使用的产品功能模块,哪些业务线的转化率最高,与我们的期望差异在哪里
第三步:通过使用数据和产品功能重要权重程度,组合定位得出下一阶段产品应该要聚焦的范围所在
最后,其实应该还有一个维度是竞品的分析,下一篇文章再详细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