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浛
韡(wěi)韡彤管,冉冉轻翰。正色玄墨,铭心写言。——晋.傅玄《笔铭》
书不借笔,犹如行不由径。笔是书写图画的工具,位列“文房四宝”之首。中国古代文字与美术的发展都与笔的演变密不可分,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因笔的存在得以延续与传承。
- 1 -
笔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古人先以利器刻划记事,或以削尖的竹木蘸漆书写,随后开始缚毛制笔。春秋战国时期,毛笔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秦笔改变用线缠绕笔毫的方式,将笔头镂成腔状纳入笔毫,此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创了在笔杆上刻字、镶饰的装潢工艺。二是出现了专论毛笔制作的著述,如东汉蔡邕著《笔赋》,这是中国制笔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对毛笔的选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评述,结束了汉代以前无文字评述的历史。三是,汉代人们习惯将毛笔簪戴于头发或冠巾上,以备奏事之便随时取用。毛笔笔尾尖削,笔杆较长,称为“簪白笔”。
魏晋时期,簪笔之风不再盛行,由于低矮几案的使用,书写者需跪坐在席上悬肘书写,因此魏晋至唐的毛笔笔杆短粗,多使用笔锋坚挺的鼠须笔、鸡距笔等,制笔技艺与书画艺术相互促进。
从唐至宋,随着高桌案的出现和普及,为适应“着臂就案”的书写姿势,笔锋软熟的散卓笔逐渐流行,改变了晋代以前的旧制,毛笔制造有了成熟完整的体系。
明清时期,制笔发展鼎盛,装饰富丽堂皇,工艺追求甚高。笔管书字成为制笔风尚,一直沿用至今。
- 2 -
蒙恬不是大将军吗?怎么听说他还会造笔?
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
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免箭毛制成的,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和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中,杆长18.5厘米,直径O.4厘米,毛长2.5厘米。这可以说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它诞生的年代,要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由此可以证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
- 3 -
为笔作传的大神,了解一下?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以笔拟人,作《毛颖传》云:“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这里的毛颖、陈玄、陶泓、褚先生即分别代指笔、墨、纸、砚,“毛颖”遂成为毛笔的别称。
宋人林洪《文房图赞》又将十八种文房用具比拟为十八学士,毛笔位列其首,称“毛中书”。
- 4 -
毛笔的制作精细而复杂,基本工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制作笔头,二是加工笔杆,三是笔头与笔杆装配及加工修整。整套工序少则几十,多则上百。
毛笔笔头通常用动物的毫毛加工制成,根据弹性强弱可分为硬毫(如兔毫、狼毫、貂毫、紫毫、鼠须等)、软毫(如羊毫、鸡毫、胎毫等)与兼毫(如紫羊毫、羊狼毫)三种。根据锋颖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与短锋。
除最常见的管笔外,亦有提笔(斗笔)、抓笔(揸笔)等大型笔及微毫笔。毛笔笔杆以竹、木最多,另有象牙、犀角、金银、雕漆、玉石、陶瓷、珐琅等。
- 5 -
宣笔
宣州(今安徽宣城)在唐代声名鹊起,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毛笔称为“宣笔”。唐代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言:“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湖笔
湖州亦称吴兴,在元代迅速崛起,逐渐取代宣州的地位。湖笔尤以长锋羊毫为著。湖州冯应科的笔、赵孟頫的字和钱舜举的画在元代被称为“吴兴三绝”。明代湖州更是成为宫廷御用制笔的重要基础。
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湖笔的“四德”,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这是从书写效果上说的:“尖”是笔锋锐尖不开叉,利于钩捺;“齐”指笔头饱满浓厚,吐墨均匀;“圆”指圆转如意挥扫自如;“健”指健劲耐用,不脱散败,有弹力而显书者笔力。
除此之外,我国名笔还有河南的太仓毛笔、河北的侯店毛笔、湖南湘阴的长康毛笔以及江西的文港毛笔。
- 6 -
在书写工具越来越便利的今天,毛笔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我们的爷爷辈大多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而现在年轻一代的我们不仅提笔忘字,还忘了如何提笔。
市面上常见的毛笔除了传统的湖笔外,也出现了各种新型毛笔。毛笔在一步步进化,提笔写字的人却在退化。我们应当反思,不是汉字的神韵难以再现,而是我们在不自知中遗失了那些曾经的美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