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十年,辛丑年大祭社终于到来了。
祭社由周边各村、各姓轮流举行,十年一度,祭祀明太祖朱元璋追封的宋朝大元帅文天祥及全体抗元英烈。
今天是我们村祭社文艺汇演的日子,我和我妹轮流抱着她刚出世不久的宝宝,追着锣鼓队到处跑。
鸣锣开道的人一身潮剧官差打扮,为首二人扛着“清道”旗。“清道”旗一旗两用,旗子一头是旗面,倒挂在“官差”身后,另一头挂着一面锣,悬在“官差”身前,做鸣锣开道之用。
后面二人分别举着“肃静”“回避”的木牌,再后二人举着大灯笼,灯笼上书“宋朝大元帅”“合境平安”字样。
灯笼后面的旗手很是特别,他们的旗杆是青竹竿,左右俩人各持一支,竹竿顶端竹叶青翠,沿途摇曳。旗布朴素,仅仅是一条写着“合境平安”的红布条。
在旗手们身后,五位将士手持黄、绿、白、红、黑五色龙旗紧随而来。
开头这一幕很有穿越到影视剧里的感觉。
开道队伍之后就是巡演队伍,英歌舞是队伍里最吸引人的表演。
村中少壮苦练数月,今日路演一整天。
英歌舞者勾画五色脸谱,穿戴七彩衣冠,演绎水浒英雄故事。
我一向只认得时迁和鲁智深,时迁舞蛇开道,指挥变阵。鲁智深露着大肚子,看起来很凶。
今年我多认出来一个,抱着外甥指着英歌队喊:“看,舅舅,那个也是舅舅。”
英歌舞和闽台地区的宋江阵有些相似,都以水浒传的故事为蓝本,糅合武术和舞蹈,演出梁山好汉的盖世豪情。
宋江阵队列可以有36、72、108之数。英歌舞理论上也可以,但素来不凑齐108将。天罡、地煞俱齐,会出事的。
宋江阵挥舞十八般武器,英歌舞只敲两个短棒槌。短棒是木制的,表演时,木棍相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壮士们一边舞动,变换阵型,或群起舞棍,或两两相对,腾挪跳跃间,口中大声呼喝,气势如虹,荷尔蒙爆棚。
舞到一半,好汉们列阵定格,时迁居中,和两名女将分别站在舞伴膝上,高出众人,拉开写有贺词的横幅。分别写有“恭迎宋帅”“合境平安”“财丁兴旺”。
土地公和土地婆戴着大头面具,一人手握拂尘,一人手摇蒲扇,在舞队中穿梭,也戏弄路人,尤其喜欢吓唬小孩。
土地公还会欺负土地婆,气得土地婆坐在地上打滚。
真是调皮的老神仙。
英歌队有自己的乐手,能自己敲锣打鼓,给舞者伴奏。
真正的锣鼓队走在英歌队后头,他们是村中中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辛苦集训组建起来的临时乐队。
大锣鼓队实际上糅合了潮州大锣鼓和潮阳笛套音乐。
潮州大锣鼓的司鼓姑娘们一身红色劲装,英姿飒爽,站在花车上击鼓传音,用鼓点指挥大锣鼓队的乐手吹海螺、敲锣、打钹……
我最爱那铿锵有力的鼓声,声声鼓响,振奋人心。
潮阳笛套音乐的重头戏是吹笛子。初学笛子的人经常连声音都吹不出来,这些孩子却要在几个月时间内学会完整的曲子,配合其他乐器演出,实属不易。
大锣鼓队还有扬琴、二胡、琵琶、阮,乃至吉他等乐器。幼时的大锣鼓队不曾见过吉他,不知是哪位乐师的创新做法。
我的几个妹妹十年前分别扛过标旗、吹过笛子、跳过民间舞。十年后的今天一个成了宝妈,另外两个都扛起了标旗。
标旗男女有别。
男旗在前,女旗在后。
男旗大红厚重,上有双龙戏珠;女旗多彩飘逸,锦绣龙凤衔花草。
男生的标旗竖着拿,两个人一左一右扶着走。一律穿西装,胸佩红花。
女孩子的标旗由两个人一前一后横着扛。
男旗既可是演出队伍的队旗,用粗大的金线绣出“大锣鼓队”等队名,也可以单做展示;
女旗展示村中女子的美丽和乡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普通男旗一样,旗帜上绣着“太平盛世”“人杰地灵”“财丁两旺”等吉祥话。
标旗队的每个女孩子都在巡演那一天盛装出行。
有人身穿大红色中式礼服,红霞碧珠在身,宛若世上最美丽的新娘;
有人身穿西式礼服,雍容华贵,宛若世上最骄傲的公主;
有人身穿汉服,衣袂飘飘欲飞,宛若世上最出尘的仙女。
家长们忙着沿路认领自己美丽的女儿,女儿们忙着向沿路的观众散发自己的魅力。
有不矜持的路人会在标旗队止步之时,冲上去问扛旗女子是谁家的女儿。当即被群众嗤笑。
我的两个妹妹一个欧式裙装、一个汉元素长裙,化好妆后明艳动人,平时不施粉黛的样子判若两人。我差点以为我妹被人掉包了。
(靓女OS:忍不住扶一下,好紧张)
挑花篮的队伍、舞狮队和仪仗队也很有看头。
挑花篮的女孩子们发饰、服装胜似潮剧打扮,颇为华美。肩挑花篮,结对而行。
挑花篮的看点,在于表演者不能用手扶细竹片做的扁担,行路婀娜端庄,扁担和花 篮随之起伏,形成一道流动的亮丽风景。
舞狮队向来都是外请,仪仗队多是村人自己练。今年受疫情影响,连仪仗队都是从揭东县请来的。
不仅如此,今年的文艺汇演还少了舞蹈队、腰鼓队和捧花的幼童、高举彩旗的少年,少了许多热闹。
疫情当头,神明也要让步。
最有意思的是,人群聚集观看演出的时候,理事会的人会过来挨个儿派发口罩。活动防疫措施杠杠的。
巡演队伍的末尾,礼生们抬着令旗、香炉,扶着“皇封宋朝大元帅”灵牌缓步走来,沿途会有虔诚的信众上前上香。
族老与新婚男丁走在神轿后头,后生们穿长袍,族老穿马褂,俱是清朝样式。
一场祭社文艺巡演,渊源直追宋元明三代,服饰糅合中外古今,集中展示了潮汕民间信仰、民间工艺、民间舞蹈、民间音乐。
潮汕文化源自古代中原南迁汉人,潮阳笛套音乐更是南宋宫廷乐官所传。
古代中原文明辗转落户潮汕,历经千百年,仍自生生不息。
潮汕祭社是奉明太祖之命,祭奠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和将士们誓死卫国的忠义精神值得后人不断传承,千古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