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节日甚多,在俺们江汉平原,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无疑是春节。
至于说次重要的节日是哪个,现在如何我不是很清楚,主要是有四十多年没有在家乡过除春节之外的其他节日,缺乏真切的体验。不过,在小时候,第二重要的无疑是端午节。
年没有到,盼过年;年过了,就盼端午节。
对端午节的憧憬,首先是可以享受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吃到新鲜出产的粮食。
说起来是鱼米之乡,但因为人多地少,还要交公粮、卖余粮,农业技术落后亩产量不高等因素,农户往往入不敷出,青黄不接,常常需要用野菜、南瓜等充饥。在忍饥挨饿属于家常便饭的情况下,能够吃饱肚子便是许多人家的奢望。
我们家和其他很多人家一样,人口多;不一样的是,男丁多,而且我们兄弟四人日长夜大,吃的自然也多。所以,“挨饿”就成为小时候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许多年后依然挥之不去的记忆。
期许风调雨顺,冀望五谷丰登,能够青黄衔接,没有饥饿,吃上“商品粮”——这便是儿时的梦想!
吃不吃得饱是一回事,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口粮是另外一回事。那时比较注重粮油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代表了当时不同人的身份,其中吃“商品粮”的就是城镇户口,而俺们乡下人是在生产队的统一组织下集体生产统一分配。到县城读高中的时候,除了要把家里人的口粮拿到供销社换粮票交给学校,还要在每个学期开学的时候上交食用油。后来上大学,除了迁户口,也需要转粮油关系。
一般来说,俺们江汉平原从5月份开始就拉开了收获的序幕,从夏收到“双抢”再到秋收往往会绵延几个月。而夏收最早的就是菜籽和冬小麦。
先说炒菜用油的问题。我们那儿一般是菜油、棉油,其中以棉油居多。还有少量的芝麻油,一般是作为调味品,或者乡下人求人办事或希望得到别人照顾的送礼佳品。从出产时间顺序看,是先有菜油,然后芝麻油,再是棉油,这与菜籽、芝麻、棉花的收割先后顺序息息相关。
说到油菜,我们现在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那金灿灿的油菜花,但在那时我们小朋友心目中则是菜薹、小蜜蜂、果实饱满的菜籽和收割后在榨坊炼出来的菜油。菜籽的收割一般是在油菜花花期结束后25-30天,或者根据籽粒的颜色做判断,可以随机摘下油菜不同部位的油菜籽,剥开籽粒后观察颜色,如果是出现褐色籽粒或半褐半红籽粒各一半,基本上就可以确认可以收割了。一般来说,在我们江汉平原就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
有了新鲜的食用油,炒出来的菜似乎也更香了。
与收割菜籽几乎同时的还有小麦。我们江汉平原种植的是冬小麦,开春之后,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绿油油的麦浪滚滚,置身其中,远远一看,似乎是一叶扁舟在一望无垠的湖海荡漾。待到初夏时节,一片金黄,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麦香,沁人心脾。
我们江汉平原收割冬小麦一般是5月中下旬,具体时间一般是选择露水消失后。社员们拿着镰刀、冲担来到田里地头,挥镰收割,并在捆扎后用冲担挑回生产队的禾场去脱粒。田埂上、禾场里,有的年轻人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丰收歌》
麦浪滚滚闪金光,
十里歌声十里香,
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家家户户喜洋洋,喜洋洋。
小麦收割后,磨成面粉,家家户户会分配一点。这时,母亲会拿出一部分制成馒头,通常是在面粉发酵后捏成半球形状,贴在从池塘里摘下的一片片荷叶上,然后放在蒸笼里去蒸。小时候并不爱吃面食,但在那个常常饥肠辘辘的时代,对于馒头也会觉得是美味。有一天,我在大堤上放牛,看到有人丢弃的已经有点发硬的半个馒头,竟然拾起来吃了个干干净净。
小时候盼着过端午节,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可以跟随母亲“走人家”,顺便蹭一点好吃的。
在过去,农民一年之中,往往有两个时间段相对空闲。一个是秋收之后,晚稻收割了,棉花摘了,冬小麦播种了,一年的农活基本上就结束了,然后是漫长的农闲时间。不过,这个时候,壮劳力往往会去兴修水利,干一些挖沟、修渠、起塘泥的事情,而农妇则需要慢慢着手准备熬糖、打豆腐、下卤锅、置新衣等过年的准备工作。还有一个就是夏收之后,菜籽收割了,冬小麦收割了,离早稻收割、插晚秧的时间尚早,顶多就是秧田的田间管理、为棉花打农药之类的农活。
因此,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就比较空闲。此外,年轻一辈的媳妇过年期间可以回娘家,但过年之后也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了,而老一辈的媳妇在过年期间基本上是在婆家忙碌,和娘家兄弟的交流就只能是在端午节期间了。
每每到了端午节前后,乡间羊肠小道上,就常常可以看到中青年妇女挑着担,带着孩子穿梭来往,一看就知道是回娘家看望父母和兄弟的。我的母亲没有亲兄弟,外公36岁就因为出湖感染风寒而撒手人寰,留下外婆、母亲的奶奶和二姨一门四个女性相依为命,但丝毫不影响老人家时不时回娘家。我因为读书之前有两三年寄养在外婆家,对两个老人怀有深深的眷念,当母亲回娘家的时候,我往往也会尾随而去。
母亲虽然没有亲兄弟,但有几个堂弟,二姨出嫁后就在同一个大队,不远,母亲回娘家也是有许多人家可以走动的。毕竟是走亲戚,加上也难得回去,一旦回去,难免也是张家接、李家请,多少会比平时吃的会好一些。我跟在母亲的后面,着实也吃到了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现在回头看,其实也就是鸡蛋、鲜鱼之类的菜肴,这在今天看来属于比较稀松平常了,但在当时无异于美味佳肴了。端午节前后走人家,自然是需要穿稍微体面一点的衣服。穿的比平时体面,吃的比平时可口,玩的比平时多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端午节就代表着美好、愉悦的刻板认知,进而激发对来年端午节的期待。
节日的氛围通常是通过仪式感的营造而呈现出来的,亲戚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节日相适应的饮食文化特色的彰显、乡党的集体娱乐......都是一种仪式。如同我们小时候江汉平原过年期间屡见不鲜的划彩船、舞狮子、玩龙灯那样,众所周知,端午节的集体娱乐便是赛龙舟或者划龙船了,在我们那儿也是一年一度的盛事。
赛龙舟需要找寻一个比较大的场子,而且附近的十里八乡参赛要比较方便。俺的家乡河港湖汊不少,但适合赛龙舟的地方的确不多。那么,要看赛龙舟,就得走七八里路,摆渡两次,来到去往外婆家的一条河流上。
这条河便是绵延几百里的东荆河,它是汉江的一条支流,从潜江到监利再流经仙桃与洪湖,在我家附近上溯十多里的一个地方形成了南北两支,其中的北支在一个叫杨林尾的集镇那里,有一片宽阔的水域,赛龙舟通常就在这里举行。因为堤岸下就是集镇,联结四面八方,有利于十里八乡的人汇聚起来围观。
母亲在端午节回娘家的时候,一般是选择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在吃过早饭后,就开始赶路,一路上走走也得一个多小时。等到达这个渡口的时候,往往已经人声鼎沸,河流中划桨声、锣鼓声、助威声此起彼伏,两岸观众的呐喊声、欢笑声、鞭炮声也是连成一片。等比赛结束,摆渡继续,然后我们继续赶往外婆家。
有一年端午节,母亲不得空,差遣我一个人去外婆家。在提前跟我说的时候,告诉我有新衣服,我本来比较高兴的,但是,拿到新做的短袖衬衫时,发现虽然是的确良布料做的,却是由同样是蓝色但明显是两块颜色深浅不一的布料拼接的,我就闹情绪了。好说歹说,我最终去了,但依然穿着旧衣服。去的有点早,渡口卖大碗茶、香烟和糖果的已经摆好了摊位,然后饶有兴趣地在河边看完了比赛。
儿时的记忆,即使是苦涩的,回想起来往往也是如同醴泉。何况端午节如同春节以及其他节日那般,留给人们的是美好、甜蜜与欢歌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