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柜底下翻出一个用透明胶带封得严实的纸箱,或许是些童年时的小玩具,我已记不清楚里面装着什么东西了。掸干净箱子上面的灰尘,割断几层封条,一打开,发现是满满的一箱书籍。
都是些儿童读物,什么《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和《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本。我随手拿出一本打开,书丝毫没有破损,只是纸张有些发黄,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翻了几页,就看到目录上用黑色圆珠笔歪歪斜斜地写着一行字:“你们是我最好的伙伴。”
那行字固然是我写的,但是我全没了印象。又连翻了十几本,所有书籍的目录上都写着这句话。我竭力回想,脑海中才隐隐约约浮现起小时候的一幕幕,原来以前我每看完一本,就会在那本的目录添上这句话,因为这些书籍,陪伴着我成长,和我一起度过了我孤独的漫长时光。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父母远离家乡去做生意。哥姐又长我好几岁,到全宿初中念书了,周末才能回家。家里面只剩我和奶奶两个人。奶奶眼睛不好,看不得电视,所以每天晚上老早就上床睡觉了。
小孩子哪能耐得住寂寞,那时也没有多少娱乐。到了傍晚,我经常爬上窗户的防盗网坐着,双脚伸入护栏之间晃荡,望着邻居家发呆,或抬头看着天空,数星星。
书籍是哥哥买给我的。他担心我在家里没人陪,会很寂寞无聊,每逢周末回家都绕远路到书店买书。由于是儿童读物,书很薄,只要几块钱,但也是哥哥省下每周的生活费才买到的。所以我很珍惜它们,翻页很小心,也从来没有往外借过。
打那以后,我每个晚上都捧着这些书看,看完再反复看。有时候,躺在床上看着,困了就不知不觉睡着了,房间的灯忘了关,被子不盖,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是被奶奶一顿骂。
时间匆匆,这些儿童读物早被我用箱装住封好,遗忘在角落里了。但我从此爱上了读书,一批又一批各种各样的书籍伴着我上初中,读高中,陪我走过所有孤独的漫长岁月。直至如今,每当我无聊的时候,我的首选还是读书。
读大学时,是我人生最自由放肆,同时也是最迷茫的时期。书籍仍是我最好的伙伴,它们引导我走出迷雾,寻找到人生的正确道路。
舍友时常在调侃我:“买那么多书看,有什么用,难道将来想到作家不成,还是想娶书当老婆?”我听出他们是在揶揄我,但我没有理会,因为我知道书籍有什么用,清楚它们能给我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中所表达的那样:打破固有的观念,学会不断思考,获得一种思维的乐趣。而书籍不仅给我情感的愉悦,还赋予了我一种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感谢那些我看过读过的书籍,无论文学、历史和哲学,感谢它们陪伴了我度过无数个难熬的日夜。感谢那些写书的伟大作家,因为他们使我的精神不再孤独,灵魂不再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