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少加 题图/匿名粉丝,衷心感谢
先讲个小故事:
小山上,竖着两块墓碑,是对双胞胎姐妹。
姐姐的墓碑上写着:一位好女儿,好妈妈,好姐妹,好妻子。死于抑郁症。照片中是位抑郁寡欢的中年妇女。
妹妹的墓碑上写着:杰出的艺术家、投资者、作家、慈善家,一位将此生活的淋漓尽致的人。照片中是位爽朗的慈祥老太太。
一对成长背景一样,天赋一样的双胞胎姐妹,为何人生迥异至此?
本文,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
近期收到不少读者朋友们的询问:
* 我要考研还是要找工作?
* 我是继续留在一线城市闯荡还是回家乡发展?
* 我是要考公务员还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 我是要照顾父母的想法继续安定的工作还是去开创自己热衷的事业
* ……
有关选择,无一例外。而且均是人生的重大选择。
看到这类问题,诸君可知我第一反应是什么?
You ask me , I ask who?
不想骗你们,诸君把人生如此重要的问题交给我一个“外人”来协助决策,真的亚历山大。但转念一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发自内心感激这些读者朋友们如此信任我这么一个“外人”。
作为一名轻微的强迫负责任综合症患者(*瞎杜撰),也为了感激这些信任,我依然竭尽全力的回答了每个人,给他们一些可落地的决策支持辅助。
可是,这样真的对么,我按照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为他们预设一个人生轨迹?
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每个独立的个体,应当如何进行正确选择?
这几天我一有空就跟这个重量级问题搏击,遍体鳞伤后,总算稍微找到了点出路。
下面阐述下我的思考结论,它适用于我自己,也适用于这些询问的朋友们,所以我相信它应该对得起你20分钟的阅读时间,选择焦虑症患者请自觉打赏。:-D
一、我们所理解的选择以及它的悖论
提到选择,大部分人可能会联想到小学时的选择题。例如: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选择意味着——非此即彼,非对即错。
但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选择”更多是来源于父母。
例如:你想吃苹果还是香蕉?吃苹果就要去拖地,吃香蕉就要去洗碗。
追忆了一会童年,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抽象一下,在大部分人的思维里,所谓的选择应该是如下图:
因此,我们的决策逻辑就非常简单:对比“A的结果集合”与“B的结果集合”孰轻孰重。我们在意选择的“结果”,这让我们倾向于听从专家(权威)的建议。
当然,现实中选择的后果会复杂的多,往往做出一个选择,在执行选择的过程中,由于你的努力以及其他各种外在因素,会导致每种选择对应N种结果,如下图所示:
聪明的我们依然可以挨个罗列出选择的结果集,并根据权重、实现概率进行打分,然后将最终的计算结果排个序。
例如上述留在家里还是在一线城市发展的选择,我们可以简单进行如下模拟量化(此处快速浏览即可):
留在家,考个当地公务员:+20,成功率50%,最后得分10分;
留在家,做个小生意:+10,成功率80%,最后得分8分;
留在家,有家族人脉支持:+1……
留在家,家人支持:+10……
留在家,方便照顾老人:+10……
……
一线城市,考个公务员:+30,成功率10%,最后得分3分;
一线城市,创业做老板:+100,成功率0.01%,最后得分1分;
一线城市,企业混个中层管理以上:+20,成功率50%,最后得分10分;
留在一线城市,家人支持:+15……
留在一线城市,不方便照顾老人:-10……
根据这样计算之后排个序,然后做出最高分的选择,完事。
这样的决策方式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 成功率能够界定么
* 每项的分数权重很可能会变动
* 任何一件黑天鹅事件都会极大改变你的结果量级
* ……
在笔者看来,这还会引申出一个有关“自我”、有关价值、有关自由意志的大问题:我们都是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个体,难道最终都要将自己拉伸、压缩,然后塞进世俗雕刻好的模板中?
我们不是在玩RPG游戏,现实中的选择意味着无数种结果,而且这些结果既无法量化,更没有任何可比性。
所以,选择本身根本就没有好与坏,只有合适与否,上述提到的决策模型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下文,我们试着重新定义一下选择,看看是否能找到更科学的答案。
二、选择不意味着结果,而是一个成就自我的开始
上面的讨论,已经充分说明了,选择并非意味着:承担最终的静态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泛东亚的文化环境中,存在一个非常可悲的事实:如果可能的话,相当一部分人是情愿选择一条他人设计好的“模板”道路,这样他们就可以规避令人厌烦的选择了。
好比本文小故事的双胞胎姐姐,她扮演着世俗眼中的各种好角色,可是,却从未拥有自我,长久以往,纵然不患抑郁症,精神深处也如无根浮萍,随波逐流。
这种深植于文化骨髓中的负面影响就像一簇簇虚幻的荆棘,恐吓着我们探索更精彩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教育体系缺乏一种叫“思维”的学科实在要不得。
那么,选择究竟是什么?我的答案是:
* 你每做出的一个选择都意味着你是“谁”以及你将成为“谁”。
* 选择意味着你拥有了改变现状的机会及权利。它与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无关,但它意味着你有机会成为更接近真实的“你”,而你也确实拥有选择权。
* 一旦我们想通了上述问题,扭转了思维的局限性,你会突然意识到所有的选择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轻松迎刃而解。
例如:
我深刻感知到:在自己认可的领域拥有成功的事业让自己感觉特别舒服。那么,当我工作前两三年,面临以下选择时:
A.留在一线城市;B.留在三四线的故乡;
我会轻松选择前者。
又例如,你认为,自己和谐的家庭、成功的教育会让自己感到特别成功,那么,面临以下选择时:
A. 忙碌的工作之后跟几个同事玩麻将增进交情;B.回家陪老婆孩纸看电视;
你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毕竟除了文初提到的人生重大选择之外,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还有大大小小的选择让我们苦恼不已。
有相当的研究表明:“决策行为”是相当消耗精力的,其中包括“拖延”等问题很大程度也是由于逃避决策造成的。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那些目标清晰的人总是更有机会取得成功:相比那些每次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被红灯卡住的人,他相当于一路绿灯,狂奔不止……
谈到此处,我相信我们对选择的定义以及如何看待并使用它们已经很清晰了:
任何独立的选择都是“真实的你”对“目前的你”的不满(内因),以及恰巧外界的一些改变(外因)的交集。(为方便理解,看下图)
通过这样的定义,我想我们应该抱持着更为开放更欢迎的心态来对待选择。
我们再拉长一个时间段的目标,看看选择在其中的地位,如下图:
下面预警一段晦涩难懂的中药文,请君捏着鼻子吞下去,慢慢消化,苦口良药:
如上草图(图实在丑,将就看看)所示:
总体而言,我们应设法弄清楚:自己在阶段目标内想要成为的人(担当的角色)、想要过的生活。想清楚之后就当果断前行。
必然,我们会不断遇到各种选择,任何一个选择也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
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创造性努力,甚至进行必要的牺牲,突破障碍;又或者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想办法绕过去,并最终达到理想中的自己(允许跟最初设定的偏差,自己满足即可)。
换句话说,“我”是由一系列的选择所“成为的我”,我们有手有脚有颗独立运转的大脑、能够健康成长,这一切就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了。
干了这碗中药后,我们最后吃点甜食(づ。◕‿‿◕。)づ。
上述内容,它完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结合实际案例谈谈。
三、做出“正确”选择的三步骤
步骤1:结合现实条件,明确阶段的“更好的我”是谁
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或者换种说法,当我在承担哪种社会角色的时候自己感受最舒服?
最重要的,是要回归现实。
例如:你觉得自己最想成为一个富甲天下,雄霸某领域的大企业家,但偏偏你骨子里又非常喜欢安逸,不具有任何的创新或者冒险精神,那么,你就该质疑自己这个“大企业家”的我了。
Tip:对自己还不够了解也可通过各种成熟的职业性格测试进行定位参考,如MBTI、九型人格测试等。
又例如:你极端需要自由,又特别具有创造及表达天赋,但现实的约束条件是即将毕业,专业是会计(与你的性格天赋极度不匹配),而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你待业追梦,而你又非常重视家人的想法。那么,你这个阶段的“更好的我”或者应当是“一个能让家人放心,满足于普通的工作,同时确保有点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尝试的小白领”。
总之,跟随你内心所设立的目标角色能让自己在受限条件下幸福指数最优化,而且最有可能成就自我。
假设你已经认清了自己的目标角色,下面进入步骤2。
步骤2:将选择的最优结果与“更好的我”进行匹配
如同前文所述,任何选择都可能导致非常多的结果,而且你在选择之后陷入的各种障碍以及各种努力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既然如此,最明智的做法是,不必考虑所有的结果,而应当把精力聚焦在每个选择的最优结果上,如下图所示:
关注最优结果而不是其他结果的理由是:朝着最优结果努力能最大程度的开启你的“成就自我”模式,并达到“阶段可允许偏差的目标”,持续通过这种方式选择,能让你的人生成果最大化,笔者始终如此践行。
我们以上文提到的小白领为例,假设她工作一年后,突然一家业界还不错的媒体公司看中了她在网上的作品,想要录用她;另一面,现在的公司又准备给她涨薪。那么,她该如何选择?
假设留在公司,最好的结果就是升职加薪或者被其他公司看中挖走,现在的财务总监或许就是自己一个阶段的未来——较高的生活品质,持续每天与自身特质及不匹配的工作;
而另外的媒体公司,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业界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后续无论是开创自己的事业还是留在某公司任职高管都将顺风顺水,拥有无限的可能。
如果我是她,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Tip: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特别容易涌现“未知的恐惧”,这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不用过于在意。若因为一点儿恐惧而放弃一些更优的选择则未免太可惜了。
步骤3:行动,不断想尽办法克服遇见的困难
如前文所述,选择,仅仅是个全新的开始。
我们肯定会遇上各种困难障碍,一个原则是:只要大方向对,困难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克服的,实在克服不了,也可以绕过去。
诀窍就一个:让自己上百亿的脑细胞活动起来。
还是以上文的女孩为例,她选择去媒体公司,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
Q1:父母观念与你不一致,高度不支持
解决办法1:提升你的沟通能力,例如学习下非暴力沟通技巧,努力说服;
解决办法2:规避之,表面答应,实则暗度陈仓,待事业有成日再告知真相;
Q2:新公司离居住的地方远,每天来回太耗时间
解决办法1:寻找一些能交通时间利用起来的方法、工具,如kindle、喜马拉雅FM等;
解决办法2:果断搬家!说不定新邻居还挺多帅锅!
Q3:新工作需要一些尚未掌握的专业技能
解决办法1:请教老手,找出最优的上手路径,挤出时间补上,顺带当减肥了;
解决办法2:发挥你的创造力,用另外的全新方式替代,不走平常路,说不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呢;
Q4:新公司的办公室政治比想象的严重
解决办法1:反正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学技能,沉淀行业经验,也没想一定要在此处高升,政不政治的,我呵呵一笑而过。
解决办法2:玩政治是吧,厚黑学嘛,我也可以学啊,过阵子看老娘玩死你们
……
Well,总之,调整思维、心态,欢迎“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比逃避的借口多得多。
勇敢追逐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细细品味,每天都期待早点醒来的干劲,直到有一天,你飞的比自己想象的还高还远。
最后,请允许我用电视剧《新三国》中,曹操临死前说的几句话作为结语:
世人昨日看错了我
今日又看错了
也许明日还会看错
但我
依然是我
*郑重声明:本文仅提供简书链接转载,其他正文转载请务必征得本人允许,否则视为侵权,必究。
如果你需要加速强化自身的竞争力,也可参阅本人以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