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说,最好写一份自我介绍。我很是犯难,因为如果想要别人记住你,首先你需要了解你自己。而我最近发现,我丢失了我自己。
我想告诉别人我是一个怎样的姑娘,但是我没有什么过人的特长、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爱好,我就是这么一个平凡庸碌,甚至抛在人群中连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的姑娘。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当别人把日子过成一首诗,编成一个童话,写成一部奋斗史的时候,而我上交的却是一张空白的纸?自问活在这世上这23年,也没比旁人少一分也没比别人少一秒,93年的昆凌已经成为了孩子她妈,93年的莫莫已经成为了国家级漫画家,甚至96年的林允都已经因为一部《美人鱼》家喻户晓。当然,我从没想过,想要成功,要想成名。只是在思索,同样的单位时间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我荒废了的那一整个青春,被丢弃在了哪个角落里?
自小,我便被教导,小孩子,要乖乖听话,只有听话的孩子,大家才会喜欢你。于是,我努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只是从来没有想过,或问过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也从来没有认真地聆听过自己内心一句话。
于是,我以为我长成了父母渴望的样子,父母说:“你要乖,要好好学习,不要太关注自己的外在。读书时,别整天想着化妆,千万不要像那些姑娘,读书时不好好读把自己打扮成花里胡哨、妖里妖气,每天只关注穿什么戴什么”。我答:“好”。
于是,我以为我长成了父母渴望的样子,父母说:“你要乖,要好好学习,不要整天只想做些闲事。读书时,就一心一意念书,别整天只看那些什么没用的闲书,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做几套53高考卷。”我说:“知道了。”
于是,我以为我长成了父母渴望的样子,父母说:“你要乖,要好好学习,别和那些男孩子交往,影响了你自己”。有个男生打电话来我家,其实他只是想问什么时候有空,可以还我借他的课堂笔记,却被父母“爱的教育”了老半天。我答应:“不会再有下次。”
当时的我,从未怀疑过父母说的话,我却从未想过父母也是人,他们的话也并非完全正确。那时的我,只是傻傻的觉得大概按照父母的希望活下去,不叛逆,不捣蛋,不随意,一心想努力成为别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那时的我,开始刻意安静少语,努力成为父母期待的小淑女样子。
然而当有一天,父母见到别人的孩子能说会道,活泼大方的时候,忍不住感慨:“我家囡囡若也这样就好了,她连向别人打个招呼都不怕难为情。”这,深深地刺痛了努力成为父母期待的样子的自己。
也许他们忘了,曾经我也是那样一个天真烂漫的模样;曾经我也是个逢人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姑娘;曾经我也是那个喜欢在村里在山头,漫山遍野奔跑的姑娘。
只是因为自小和爷爷奶奶同住在村里,父母从城里回来皱眉轻语的一句:“小姑娘家家,怎么能过得这么野?”而决定变成如今安静的自己。可是,无论我如何努力,我依旧成为不了别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更可怕的是,随着慢慢的成长,我不再称自己还是个孩子,23岁,是一个需要独立生活,步入社会,需要独当一面的年纪。可是大学毕业,告别了单调循环重复20多年的这一件事情——机械式地学习,我发现自己竟然一无所有。不会化妆,长得不美,别人的23岁至少拥有青春美貌,我有的是一脸青春痘;没有特长,没有爱好,别人的23岁至少下班后有事可做,我却只有捧着薯片围着肥皂剧;鲜有朋友,不善交际,别人的23岁至少呼朋引伴,哪怕是狐朋狗友,但我只有少的可怜的三五小友。
上学时,因为忙着学习,没有时间,会停下脚步来思考,比如我们活着到底为了谁?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可是,毕业后,当停下脚步,夜深人静时,我终于开始独自审视自己,我忽然发现:这么乖了的23年,却弄丢了我自己。
我常常开玩笑似的和朋友说,我是一个没有青春的人。我虽不赞同“没有逃课没有迟到没有早退并没有早恋,没有疯狂过的青春不叫青春”这样的论调,但最起码你要活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乖乖得为了别人而活一世,在别人的期待里过活。
因为啊,你要知道在别人的世界里,你永远成不了主角,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才能做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人活这一世,很短,首先要博得的是自己的喜欢,而不是拼命活成别人眼中“乖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