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成为父母的我们,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此可见,我们的父母也是爱我们的。父母如此爱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伤害呢?为什么有人感觉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对父母有太多的指责抱怨呢?就需要了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如果父母不会爱,错误的去爱,就会导致孩子出现很多问题,这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当然当一个人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父母的动机是好的,只是方法不合适。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以及本人的原因。当我们认识的原生家庭,由于父母的不正确的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如何弥补,对待孩子怎样是正确的爱,如何防止因爱造成伤害,这就是我们了解原生家庭作用的目的性。
比如惩罚,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不打不成才”,“不能太表扬孩子,否则容易骄傲。”因此,我们很容易对孩子实施惩罚。
许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疗基础》中讲到:
惩罚对于减少父母所不喜欢的行为来说,有立竿见影的效应,这种效应又强化了惩罚者的行为。惩罚的即时效应使惩罚者更倾向于再次使用惩罚。遗憾的是,惩罚所引起的复杂效应,很多人并不清楚,惩罚不能消除人们的行为储备,而只是在惩罚及其相关刺激存在的场合,使行为出现的概率下降。
一,惩罚的效应。
惩罚的第一个效应是激起人的情绪反应,如恐惧,愤怒,而这种情绪跟受惩罚的行为如进食等可以是不相容的,这说明惩罚是食欲障碍等许多病例发病的根源。
惩罚的第二个效应是,事件过去以后,受过惩罚的行为本身可以引起跟行为不相容的情绪。有些病人一想起性行为就害怕,觉得不应该或可耻,可以从惩罚的第二个效应来理解。
惩罚的第三个效应是对结果的负强化。这就是说逃避惩罚和回避条件化惩罚的行为被强化了。神经症性回避行为,归根到底来源于惩罚。
二,惩罚与心理障碍。
对于神经症来说,下述两种冲突最重要也最常见。
一,愤怒或攻击倾向与恐惧和回避逃遁倾向之间的冲突。孩子受惩罚是怒惧冲突的根源。比如,孩子发怒时,如果他的怒是合理的,家长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帮助孩子克服阻碍达到目标。如果孩子愤怒是不合理的,可以假装没有看见,不予理睬,也可以用转移目标的办法。最坏的办法是惩罚,容易造成怒惧冲突,给神经症埋下祸根。发怒的能力是自我肯定评价所必需的。如果滥施惩罚,有可能使孩子逐渐丧失发怒的能力,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退缩、却懦、依赖性强、自卑而心情郁闷的人。
二、需要与恐惧之间的冲突。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喜好活动,如跑、跳、攀援、登高等,这些对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的这些需要表现为行为时如果经常受到惩罚,惩罚激起的恐惧便可能与需要构成冲突。为了避免惩罚,孩子只好压抑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便得不到发展,甚至变成落落寡欢和缺乏生活追求的人。
儿童通过惩罚得知在父母心目中什么行为是坏的和应受惩罚的,为了免于下一次的惩罚,不假思索或被迫的接受了父母的观点,禁忌意识便发展起来。极端的情况便是神经症,这种病人满脑袋都是禁忌,思考和行动总是怕字当头,怕挫折失败,怕犯错误,怕出洋相,丢脸等等。惩罚导致对情欲的压抑,但即使是过分的压抑,也不可能消灭情欲,情欲的反抗和蠢蠢欲动,使病人产生模糊而深埋的罪恶感,这就是违禁性罪感,也就是安吉尔所说的“病态的良心”,这是惩罚之最严重的恶果。
当作为家长的您知道了过度惩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时,您还经常用惩罚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