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诗接力赛
问题回顾:首先,我想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背诗有没有必要?如果有,诗的内容和量应该怎么确定?
昨天分享了自己个人的读诗体会,写的也有点多。我们回归目的,是提醒自己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做内观,即先评估自己看待孩子作业或任务的态度,审视必要性,实用性,合理性,借鉴自己的经验是否是这项任务落实后的受益者。因为妈妈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孩子,某种程度,即会成为孩子的理解和认知。
然而,个人的判断和想法不足以作为参考依据,毕竟个体经验和想法一定有局限性。或者说我们个人的背景知识是不是足以让我们正确评估这项任务本身是有待商榷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借鉴别人的看法,来帮助我们下准确的判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别人,可以是亲戚,朋友,任何人,但是一定需要借鉴的是在这个领域有发言权的人。因为这个人具备充足的背景知识,他的认知是值得我们参考的。而判断这个人是否具备发言权,又是考验妈妈们的一个指标。在这个信息爆炸,自媒体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会发声,每个声音都可以轻易被听到,如何判断哪些是噪音,哪些是误导,哪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仅考验妈妈们的判断,更需要静下心思量。
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背诗有没有必要?如果有,诗的内容和量应该怎么确定?以这个问题为例,参考“发言人”的观点和态度。
我在这里选取的“发言人”是余秋雨先生。
判断依据: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述颇丰,从散文集,长篇小说,文集不等等等,屡次获奖,不仅作品获奖,本人更是被多次冠以殊荣,例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文化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被各大学府争相聘为客座教授,例如:2005年—2008年,被香港浸会大学聘请为“健全人格教育工程”的“奠基教授”等等。也频繁受邀为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讲座中国文化,还曾参加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以文化为主题的“世界报告”的发布仪式,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对话,对话中发言的标题为《驳“文明冲突论”》。
余秋雨先生学贯中西,在国际社会都深有影响力,履历上显示,先生在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已经被各种重量级别普遍认可和推崇了,不仅仅在国内,影响力是世界范围的。这样一位重量级别的人物,足以作为“发言人”。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我读过他很多的书,听过他的课,对于他的学识,经历,情操有一定的了解。综上,是自己选择余秋雨先生作为“发言人”的原因。
幸运的是,这样一位重量级别的“发言人”恰好在背诗这个话题上给予我们充足且详细的参考建议,以下是节选摘录余秋雨先生的原文:
“......比如去年中国美术馆书法大展以后,好多人对我的经验很感兴趣,希望我好好地译一本......我相信如果找诗的话,也不会多。我在北京大学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我叫北京大学各个系的学生,把你最喜欢的唐诗用一个排行榜,排出来的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四个人,每个人里边如果选几首的话,我限定每个人选五首,这样四个人就是二十首。其实背背就可以了,有的就稍微浏览一下,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家长让很多学生能够背几百首甚至上千首的诗,我就很担忧,因为你背这首古诗的时候就等于提醒你,这样的写法你不能写了,因为你这样写等于抄袭了。所以背古诗实际上是背你不能再用的文本,你让年轻人找了那么多不能再用的文本,那他就手足无措了。你稍稍背几首可以,古人说读唐诗三百首怎么也能吟了吗,但是这样能出来的肯定不是好诗,关键在于新的创造。
你要记住,或者你自己或者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学生,他们的天性和李白、杜甫差别不大,只不过他们被很多很多的污浊困住了,李白、杜甫把这些污浊去掉了,表现了他们内在的诗性感。污浊当中有一个就是以前太多的文化压力,如果把它去掉,要相信你、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也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文化创造者。这点很重要,你不要把文化创造的时间放到后面。好多家长说,我从他16岁到26岁就背了,然后这段时间背古文,这段时间背古诗。大家知道,创造的时间不多的,他能够为创造打基础的时间是不多的,那个最美好的最有可塑性的时间都被占用了,他以后怎么办?.......所以我的感觉,一定要做减法,一定要为文化做减法。
........唐诗的丰收确实惊人。可谓英才密布,佳作喷涌,整个民族的文化激情都在那里获得熔铸和淬炼。结果,对唐诗的知晓程度,也就成了一个中国人精神品级的试金石。
但是,唐诗再好,如果塞满了一个年轻人的头脑,成为沉重的记忆负担,那么,他还能领会诗歌本来应该具备的轻灵、潇洒风韵吗?他自己心底埋藏的天赋诗情,还能穿过那么多颤巍巍的古董仓储释放出来吗?
因此,唐诗也应该被精选。精选时应该把握什么尺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上述内容节选自余秋雨先生的演讲内容和作品集,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我们明天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