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儿子和朋友一起玩了一会儿,八点十几分就回家了,我们约定的八点半,儿子提前回来了,女儿在看电视,儿子就跟着一起看了。
过了几分钟,儿子说,妈妈我要做汤圆,下午买的黑芝麻糊,儿子说要当汤圆的馅儿,女儿也说要做东西,自己立马关了电视。说了就开始行动,儿子准备他的东西,我还真不知道女儿想做啥?我一直在跟老公视频,所以也没在意他俩做东西。几分钟后女儿在厨房喊我,儿子凑过来看我聊天,回应了女儿后立马赶到厨房,已经打好一个鸡蛋,碗儿旁边放着空牛奶袋子,喊我:“妈妈,白糖在哪儿?”老公:“妮儿在做啥?”我把镜头翻转过去。女儿头也没回:“我在做东西呢!”我:“这打鸡蛋越来越好了,我小时候打鸡蛋,鸡蛋掉外边了,手里只剩蛋壳。”儿子在一旁笑作一团。老公跟女儿和儿子聊着天,这厨房热闹的很。看着女儿放调料,盐、白糖、菜籽油、鲜牛奶,我看到了这些,没看到的也不知道放的啥,反正这调料挺丰富的。我说:“妮儿,你要蒸鸡蛋羹?”女儿:“不是。”我:“炒鸡蛋?”女儿:“不是,我不做番茄炒鸡蛋(前些天做了盘番茄炒鸡蛋,放了好多胡椒和香油。)”我:“鸡蛋饼?”女儿:“不是,我要像哥哥做的一样。妈妈,烤箱插电了没?”我:“插电了,我可以给你开。”这下我知道女儿想做啥了,之前儿子做过布丁。曾经的我觉得孩子去做东西就浪费了,可能不能吃,听了院长的课,对孩子的尝试和体验不再强制制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与一定的自由发挥。想起课堂上的照片到处都是米粒的小宝宝在吃饭,这些米粒就是孩子学会吃饭的见证,是孩子很重要的生活体验,庆幸的是学习过院长的课,炒菜,煎饼,洗碗,洗衣服想干愿意干的都尝试过,孩子还做的越来越好,这也是生活中的学习。
一旁的儿子也没闲着,芝麻糊的糊糊有点稀了,又加了一些,自己想要学着滚汤圆,用漏勺舀着馅放水里沾沾然后滚糯米粉,反复滚了几次始终没沾上。我说奶奶会做汤圆,要不咱们打电话给奶奶问问方法。我立马给婆婆打了电话,先问候了,又说了孩子想做汤圆,问婆婆怎么和汤圆的糯米面,婆婆很详细的说了如何做,怕我没听懂又说了一遍,我能感受到我婆婆如何做,她非常开心,而且是孩子特别喜欢做东西,我重复了给她说了后,然后婆婆说待会再给我打过来看能不能做成。婆婆的方言确实有好多不容易懂,不过我听多了贵州话,虽然不会说但是也能自己翻译出来,我和儿子一起和了面,还真团成了汤圆。过程有点曲折,第一次做也做成了,也是非常开心的。老公还说过些天他出差回来儿子和女儿都给他做个拿手菜,说我们家各个都是大厨。
附上女儿第一次做的布丁,儿子第一次团的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