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供性理论基础与IT技术可供性

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是由美国研究视觉感知的生态学家、心理学家James Gibson在深入研究视觉感知之后最先提出。1966年,他首次在其书籍《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ceptual Systems》中使用这个词。1979年,他又在另一本书籍《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进一步阐述了可供性的详细定义:“环境可供性是指环境提供给动物的东西,及一切环境提供或给予的东西,无论好坏。然而,由于字典中只能找到动词‘afford’,而名词 ‘affordance’却根本不存在,且环境和动物方面也没有对应的现存术语,所以创造了‘affordance’这个词。它暗示了环境与动物的互补性。”

在原文中,Gibson是这样描述可供性的:The affordances of the environment are what it offers the animal, what it provides or furnishes, either for good or ill……actu ally, an affordance is neither an objective property nor a subjective property; or it is both if you like…即某个环境的可供性是这个环境给动物提供的行动可能性,既包含好的(good),也包含不好的(ill), 可供性既不是单纯的客观属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属性,而是两者皆有。

Gibson作为生态学家,提出的可供性概念给产品设计领域(包括信息系统领域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当人们看一件事物或者环境状态时,他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其可供性,而并不是其物理属性。即可供性的概念可以认为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如果只是用物理属性来进行解释,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对于一个杯子而言,在成人的眼中感觉到的就是能够喝水的可能性,但是在小孩的眼中看到的就有可能是一个玩具。这一点如果是从物理属性的角度来进行解释,则很难解释清楚。

二、可供性演变史

根据Gibson的说法,人类更倾向于通过改变环境来让其生活更加舒适简便。而学习和掌握环境的可供性成为人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应用到设计中,“可供性”这个术语仅指用户能够感知到的那些物理操作的可能性。

1988年,Donald Norman在其书籍《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进行了更近一步的解释:“可供性指的是事物可感知的真实属性,主要是那些决定如何使用该事物的一些基本属性。可供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线索来暗示事物的相关操作。比如,磁盘需要推动,按钮需要旋拧,插槽需要插入东西以及球可以投掷或拍打等等。当设计师进行Web或App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可供性,用户一看界面就知道该怎么做,无需任何图片,标签或说明”。  随着各种Web或App界面的出现,界面可供性拥有了全新的开发载体。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工具以及事物完成数百种操作。也可以简单敲击鼠标或屏幕实现批量操作。这样就能够让UX设计师拥有全新的设计方式来展现人们在数字交互中积累的真实生活模式和知识,呈现界面设计的可供性。当然,由于用户体验不同,实现的方式也会不同。

Anne-Laure Fayard 和JohnWeeks认为应该从倾向性和关系性这两个角度对于可供性进行集成的解释,而不应该是单纯从标准的一维线性的角度进行解释,并提出了物质与社会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的理论结合。他们认为不能够单独从某一个实体或者行动者当中探讨可供性,因为可供性是具有倾向性和关系性。

Bernhard(2013)基于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构建了可供性实现的概念过程模型,指出从技术对象到用户目标行为效果的实现由可供性的存在、感知、实现、效应产生四部分组成。可供性的认知是基于实物与行动者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这一交互过程被称为实践。因此,对于可供性的认知,需要基于实物与行动者的实践过程的认知,可供性存在与实物与行动者的交互过程中,而不是单独存在于实物与行动者自身。三者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 1、“可供性存在”是用户目标与产品特性相互作用的所有结果,强调物质的设计属性。产品一旦被设计生产出来,它的功能(即可供性)就是既定的,这时它对于使用者的主观依赖性就相对较小。即使人们没有关注到它,它所具备的行为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因此更加强调其客观性。

  • 2、“可供性感知”是对“可供性存在”的识别过程,受物件特征、个体能力、个体目标和外部信息的影响,是认识到物件所提供的行为可能性的过程,更强调主观性。

  • 3、“可供性实现”是个体利用感知到的可供性并通过使用来实现支持目标的行为。可供性的存在和感知是可供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同时可供性实现是存在与感知到的可供性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可供性只有通过可供性实现这个行为过程才能发挥作用并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供性存在与感知强调的是潜在或可能的行为,而可供性实现则是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行为的过程,从而使物件发挥作用。

  • 4、可供性实现受个体可供性感知与其努力程度的影响,是一个目标导向的反复迭代的过程。

三、如何理解可供性?

可供性普遍运用于设计领域,包括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建筑设计等等。可供性的原定义听起来很多人觉得抽象,实际上许多人对可供性也存在很多理解。在这里我把这个概念拆开,做出一个相对易懂的解释。 例如产品经理和程序员打架,以“打架的时候把书丢出去”这一行为,用可供性重新理解:

  • (1)何为环境,或外界事物,何为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 环境或外界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书就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外界事物具备与人无关的客观属性,可以说外界事物是一系列客观属性的集合。客观属性和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而是客观存在的属性。 例如,不能说一本书的客观属性是重或者轻的,因为重或轻是一个相对的感受,对于这个人是重的,对另一个人也许就是轻的,客观属性是不受主观影响的属性,比如书的质量,重量等等

  • (2)需求驱动的知觉过程 产品经理和这个程序员处于争执的环境中时,程序员可能会产生某种需求,例如希望亲手揍对方一顿。这时程序员会开始在潜意识里知觉周围事物,寻求一些可以用来完成“打架”这一行为的外界事物

  • (3)客观属性决定了外物的可供性是什么,可供性被人知觉,随后人完成行为 书因为其重量,大小等客观属性被程序员知觉为可用于完成打架这一行为(实际上是知觉到这个东西又重,又硬,打人会疼这种主观感受的东西)——这就是书为程序员提供的某种行为可能,此时程序员知觉到了这种可供性,随后程序员抄起书,砸了过去。

  • (4)对人而言,外物提供的可供性不止一种,对不同的人而言,外物提供的可供性未必一样 我们经常会做思维发散题,类似的,这里可以对书进行思维发散:一本厚厚的牛津英汉高阶词典(大概2000页)有多少种使用方法? 除掉可以用来做武器(因为重量,形状,硬度),还可以用做燃料(因为可燃烧的客观属性),如果形状恰当可以用作暂时的枕头(相对于人脖子需要的高度)等等 所有的这些使用方法都是词典为一个普通人提供的行为可能,每一种行为可能都是这本词典对普通人的可供性,可以发现,可供性不止一种。这些用途之所以很容易被察觉,因为这些用途都是对于在看文章的你们而言的,你们熟悉这些用途,见过这样的用途,或是确实这样用过,亦或者有过类似的行为习惯(比如拿石头丢过去)。但对于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来说呢?马上人们就会意识到,婴儿是拿不起来的。这样,同样一本词典,对普通成年人和对婴儿的可供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 (5)显然人的行为都需要与外界互动,所以行为本身又离不开外界物质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个模型,客观存在的外界物质对某种生物(例如人)而言具备可供性,人由内需驱动,潜意识中知觉到了其中的可供性,并与之互动,就产生了行为。


可供性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研究

1 可供性的研究

在讨论信息系统实践的可供性上,主要为从倾向性和关系性两个角度。信息系统与实践中的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实践过程。信息系统可供性主要是从信息系统提供给人的行为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产生,不是由信息系统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信息系统和社会结构以及行动者三者之间的纠缠实践中产生的。Turvey(1992)明确地将可供性解释为环境的倾向属性,这种属性取决于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形,取决于实现其倾向可能性的动物[20]。Turvey认为可供性是否存在,取决于环境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这个物质属性决定了它是否可被动物利用的倾向性。Turvey指出可供性还必须要虑及动物的属性,可供性需要结合能力或技术上的功效性(effectivity),功效性是动物的能力属性和倾向性,需通过可供性体现[31]。Greeno(1994)认为可供性是行动的先决条件,不管行动者与作用对象之间进行什么样的交互影响,可供性都会表现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属性,并支持相互的交互活动。行动者依据物体所提供的行动可能性而感知到物体的存在,可供性作为这种认知过程被看成是行动者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供性的存在是不依赖行动者在意与否,不依赖于行动者的感知与否,甚至是不依赖于行动者是否拥有对可供性的认知信息[32]。Stoffregen(2003)认为不能脱离特定的有机体与特定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去谈可供性[33]。Stoffregen指出可供性是引起行为的动物与环境的相对属性关系,且其直接关乎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生与否。可供性的引发更可能是由于动物一环境系统,而不是环境的属性。Stoffregen认为动物一环境系统的动力机制是一种涌现属性[34],并不能分别在动物的动力机制或环境的动力机制中解释。可供性正是由生命体与环境系统组成的高阶属性导致。Chemero(2003)将可供性作为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属性,而且是具有行为意义的环境属性。他认为可供性就是环境中丰富的信息中有部分信息对动物提示了与行为的协调[35]。Chemero还指出可供性随着动物对可供性的知觉和利用能力而产生的内在关系:可供性和能力(或功能性)具有内在的关系。可供性将环境中事物的属性与行动者发起的互动关系嫁接起来;行动者具备一定能力,而这种能力将行动者属性与承载可供性的环境互动关系链接起来[35]。

2 不同学者对可供性的定义

3 IT可供性

由于可供性能很好的描述研究对象的物质属性建构,近几年学者们也渐渐将可供性理论引入信息系统、IT技术和社交媒体的研究中。在信息系统中,可供性既不是单指IT对象的属性,也不是指单指用户(组织/个体)本身,而是IT对象提供给用户的、并促使用户某项行为得以实现的可能性。IT可供性从根本上解释了IT在个体行动中的作用,可以解释IT允许人类用户做什么。

Hartson(2003)分析了可供性在不同阶段的人机交互过程中呈现的形式,并将可供性的种类总结成认知可供性、物理可供性、感官可供性、功能可供性4类[40]。在Hartson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可供性的概念,并促进可供性理论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发展,让可供性的概念能运用在更多的物质属性建构上。

Markus和Silver(2008)在DeSanctis和Poole(1994)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可供性、象征性表达两个概念。功能可供性作为一种关系性概念,是指在特定的情形下IT技术物及其用户的连接,并说明用户运用其做什么,以完成什么目标[38]。Markus和Silver (2008)将技术对象与用户/用户群的关系用功能可供性与象征性表达进行关联,将功能可供性定义为是特定用户(或用户群)采用特定技术完成某些任务的可能性,体现为技术对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它根据用户可能对技术对象做出的行动提供帮助。将象征性表达定义为是指对特定用户提供技术物的交流可能性[38],是聚焦于对价值传递的象征表达的描述。信息系统功能界面所表现的信息不仅仅取决于界面本身,也可能来自其它技术人造物的特性。例如,系统提示的信息不只是那些帮助用户与IT技术物进行交互,而且可能包括某些相关于设计者或用户的目标和价值要求。Leonardi(2011)也指出为实现行为可能性,可供性必须为人所感知、认知,它是在信息系统为人所使用的场景中,用户与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39]。

Seidel等(2013)从定性的案例分析角度,分析信息系统的可供性与组织之间的交互影响,将IS/IT可供性作用引入到企业转型和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功能可供性理论框架。Seidel等(2013)指出管理干预作为组织因素、用户特征作为个人因素、信息系统的物质性作为技术因素,三者的共同交织一起,从而达到涌现出功能可供性,最终导致组织意义的构建和可持续实践活动,促使企业转型提升竞争优势[41]。意义建构是指组织认识内外部情境,建立对情境的集体理解的过程,分为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

我国学者罗国良(2016)根据Seidel等(2013)的研究成果,通过扎根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了象征性表达和IS/IT可供性对企业转型的影响研究框架,从而完善功能可供性的研究框架[42]。罗国良(2016)指出象征性表达作为关系性概念,强调了在特定的情形下IT技术物及其意义的连结,即用户如何对IT技术物如何进行再解释。在企业信息化中,IT技术物在使用过程中被赋予企业使命的意义,始终在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传递着价值,连接着组织成员的信念和行为[42]。

可供性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中,学者们用它来描述技术和人的关系。Rice(2017)将可供性引入到组织媒体的研究中,指出了用户对技术使用如何影响工作流程和互动,以及技术使用如何受用户的感知和需求影响的可供性新见解[43]。IT可供性根据其潜在的特征/能力/约束,相对于用户的需求或目的,提供一种(或多种)潜在的行为媒介。Kane(2017)指出IT可供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在IT技术物提供的功能作用下能够实现不同行为的可能性[44]。IT可供性不单单是人或物体的属性,而是人和物体共同作用的关系。技术可供性理论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方式来解释技术如何影响行为活动。Terrm和Leonardi认为技术可供性理论解释行为活动的优势有[45]:IT可供性聚焦于用户和技术对象物理属性之间的关系能避免在解释社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忽视技术本身的属性;IT可供性描述了用户对技术的应用、以及对IT技术本身特征感知之间的交互关系,聚焦于用户与IT技术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单关注事物的特征或社会实践、忽视经验现实;IT可供性促使研究者注意情景和技术特征的交互性行为。

虽然不同的技术/功能可以表现出不同或独特的属性、能力或限制,然而对技术可供性的认知精髓在于理解用户对技术特征的如何感知以及应用。在探究技术的使用方面,Kane(2017)认为引入IT可供性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企业仅仅拥有或实施某种技术是不够的,不足以获取商业价值,企业的认知需要从只对技术特征的关注上转变到对该技术特征能够促使人或组织完成什么的认知上[44]。

IT可供性理论有助于解释技术的使用及其使用后的结果。正如,同一技术对不同的用户会产生不同行为结果,以及不同技术对同一用户产生的行为结果也会不同,IT可功性理论有助于探索信息技术效应,详细地分析、了解IT技术物对用户行为的作用结果。这一概念运用的重点在于将人们对事物客体特征的关注转移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即该事物客体能够促使主体实现什么,而这样的关系将可以解释用户对IT技术物的满意。

参考资料:

产品经理大群:产品经理如何提升业务运营方对数据团队的满意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