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中的一篇“哈佛和斯坦福学院传授的精髓”:第一,会玩,融入精英圈子;第二,用别人的钱赚钱。
他把这二个精髓戏称为“玩”和“骗钱”。先说说为什么要会玩,哈佛要求的不是你拿了个学位就完事了,学院要求你必须每天签到,用吴军老师的话是“点卯”。学院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不断地“玩”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圈子:学院会安排各种旅游、体育、聚会、邀请硅谷大咖跟学生互动,这些等你学业有成,你的人脉也有了,将来发展就更顺利了。
“骗钱”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用别人的钱来帮自己赚钱。怎样说服投资人为你的项目投资,这确实也是一门技术活。你的口才,你的表达能力,你的思考能力……等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升。而这两种能力也确实是单单的一纸文凭所望尘莫及的。
老师还解释了为什么把会用别人的钱赚钱说成“骗钱”?他在解释的同时引出了他所认为的第三种学生应该学到的精髓:幽默。幽默也是一种很大的带有亲切感的凝聚力。
一个从高等学院毕业的人,TA的专业知识肯定是很丰富的,加上能玩又会利用别人的钱赚钱而且还有幽默感,想不成功都难。也真是的:有学识、有人脉、有说服力、有亲切感、有凝聚力——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吧?
为何而读书?我的理解是:为自己有个成功的人生。成功在各人心里的标准都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那么读书就应该是为自己而读吧……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些现象:父母要求孩子要怎样努力,能反抗的孩子就反抗,不能反抗的孩子就默默忍受;还有很多父母给孩子贯输一种你努力读书,等考上大学就好了……忍受的孩子到了大学就放松了,逆反心理得到扯底得暴发:你让我读大学我读呗,但我就不让你如愿,我现在自由了,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些怀着读了大学就好了的孩子,不知道读好大学要遭受的罪更多,他们很多的人幻想是混完大学,拿个文凭,就能有个好的将来……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学生在大学里“为所欲为”的现象。当然,我没上过大学,以上种种只是我在各种渠道看来的。我相信也不是“空穴来风”吧?
由此可见哈佛和斯坦福之类的学院之所以“名气大躁”,原由于TA们的教学方式更加认真负责吧……
为何而读书?一,不是为父母;二,不是为国家;三,不是为社会。不用把自己装得高大上,一切好像都是为别人而活,一副“委屈求全”的姿态……读书永远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读书”:想给父母一个好的生活,那是你的孝心;想为国家贡献力量,那是你的信仰;想为社会作出贡献,那是你的抱负。你能从中收获快乐,收获成就感,所有的一切都是你“心”里的所获——请,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