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死了;有罪,活着;春秋时期最孝顺的两个悲剧太子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史记·卫康叔世家》

      卫宣公十八年,公元前701年,卫宣公见太子娶的媳妇漂亮,自己收了去,重新又给太子娶了个。这神操作让人目瞪口呆,卫宣公就是这样,老爹的妾都照收不误,儿子的媳妇自然也不在话下,全凭自己的心情。

      还是说回卫宣公的太子伋,媳妇儿被父亲娶了,自己也没说什么,想不到的是,自己这未入室的媳妇儿不仅给自己的老爹生了儿子,还反过来整自己。

      明明太子自己是受害者,受益者老爹卫宣公却因为夺了儿媳,就很讨厌太子,也想废了太子。于是卫宣公和宣姜一拍即合,搞死太子,只有太子死了,大家才开心。

      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宣姜给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子寿和子朔,子朔伙同宣姜、卫宣公搞太子,子寿过来救太子。

 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

      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史记·卫康叔世家》

      卫宣公本来就有意要废掉太子,宣姜和子朔的馋恶只是给卫宣公找到了借口而已。子寿知道了阴谋,告诉太子实情,阻止太子去齐国。太子表示,违背父亲的命令活着,是不可以的!

      《春秋左传》里说得更细致: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不按照父亲的命令来,这算什么儿子!如果有那种没有父亲的国家,那就可以这么做,但是有父亲的国家里,就必须听父亲的。这可能就是后来所说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

      太子伋深深信奉着这个信条,所以他明知是死,还是要去。子寿比太子伋还要愚昧,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春秋左传》

盗贼先后杀死了子寿和太子伋,子朔做了卫国国君,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史记·卫康叔世家》

      再看晋献公的太子申生,同样是遵循了卫宣公太子伋的信条!太子申生和太子伋一样,也是因为国君父亲娶了小媳妇儿,就疏远了自己。太子伋是被卫宣公抢了媳妇儿,太子申生的父亲晋献公是一次娶了俩媳妇,姐妹俩。

 五年,伐骊戎,得骊姬、骊姬弟,俱爱幸之。

      十二年,骊姬生奚齐。献公有意废太子,······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献公私谓骊姬曰:“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骊姬佯誉太子,而阴令人谮恶太子,而欲立其子。--《史记·晋世家》

      同样都是国君父亲想废掉太子,也同样都是太子年轻的庶母们来构陷太子,年迈的国君宠幸年轻的媳妇儿,至于太子那都是说换就换的事儿。

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置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春秋左传》

      一块胙肉引发的冤案,太子申生没做任何解释,跑到了新城。

      有人问太子,为什么不去解释?太子表示:国君要是没有骊姬,就会寝食难安。如果自己去解释了,那么骊姬就有罪,骊姬有罪,年事已高的国君就不开心,这样自己也不开心。

       这个人又建议太子逃亡国外,太子又表示自己背负着这样的罪名逃亡国外,谁又能收留自己呢?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

      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春秋左传》

      最后太子申生吊死在新城。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申生的兄弟重耳和夷吾没有坐以待毙,开始了逃亡的生涯。

文字参考《春秋左传》《史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