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觉九重天外并不存在恒定秩序的贤者,跟今时从微信抖音中猛抬起头的当代人,谁的内心更慌张呢?
当我望向镜中的自己,还是觉得现在最好,比起过去来说。除了外貌欠缺吹嘘的资本,我目前身体健康,婚姻安宁,孩子可爱,居所舒适,父母在身边,收入尚稳定,甚至不需像从前那样早起挤车、忍受通勤拥堵和夏日汗臭。
但说来也有段时间了,我感到自己的生活趋于碎片。每天送完孩子、坐到桌前的我,会有一段短则半粒钟、长则3小时的时间,不知道今天的焦点是什么?前天、昨天不是没有写下 ToDo List,但时效性?不会比金鱼的记忆要持久多少。
另一方面,我还(误)认为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有挺多。观察人物与生活做叙事练习啦;随身带着画本画笔速写日常啦;写一本关于创造力的书啦;制作一册图文豆本啦;做一门读写课程啦;启动一个儿童哲学教育项目啦;……但它们总没有一个具体的开始,更别说次第推进的日程了。
怎么办怎么办。你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焦灼之下就会打开朋友圈……数个小时过去了……
???
如果「生命」让你感到宽泛难以把握,那让我们从寒假日程谈起。
小豚的寒假的前一周,我从 Page 下载来日程模板,为他为期14天的假期设置了以下活动:
在开学前一天,我们一家坐在咖啡店(广州的阴雨天实在很难忍受),趁着孩子跟爸爸玩桌游的空挡,我打开这两张A3大的日程表,一一回顾「做过的事」,总结「(妈妈眼里的)小豚寒假十项成就」。
就在写下第一项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某种连续感。尽管和儿子厮磨相处的日子充满鸡零狗碎——煮晚餐双手湿哒哒的不适、因为拖拉出门而结怨、晚起迟到的小懊恼……所幸,只需诚实撷取(已采取的)行动,记录下来,收成就会清晰浮现。
开始独立睡觉、每日完成日课、爬上梯子贴春联、竹林里徒步6公里、跟爸爸一块挽起裤腿刷洗浴室墙壁、完成数件小型创作、学会并喜欢上制作寿司……它们沉淀成实在的回忆,让当下与过去的每一天环环相扣。
英国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邀请我们想象:人生就像一片甲子锁。过去的事件化作记忆,就像一个个锁片与今日之你建立起某种心理联系。一个人如何指认出「这是我」?这时候他需去考察这片甲子锁的组件,乃至整体形状。
这不仅是关于时间的记忆、历史的痕迹,还可能与你所以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有关。置身于逝者如斯的时间奔流之中,我们采取行动的境况相似。评断寒假的成就时,我唯一依据的是实际发生的事。注意,这里着重于「我们干了什么」而不是「做成了什么」,作为一个参与者,在我看来那是一个个有声有味的过程事件、而非结果。我仿若还看见孩子攀上树枝时犹疑的表情,尽管他最终没能踩着绳结将自己抬到离地3米以上,但我依然可以告诉孩子:这次攀树的经历是你的一项小成就,因为你克服了恐惧。
而妈妈所期待的、写在纸上的计划呢?在未采取行动之前,它们都有可能存在;但一旦我做出「还是去射箭吧」的决定并实施了它,度过那天的其余可能性就被抛离了……它们可能跑去了另外别的时空里?谁知道呢。总之,没能成为我生活的实在部分……很抱歉,不能算数呢。
为你的生活做出定义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情,这听起来挺悲伤的,过去不可逆转;但它也蕴藏着这样的生机:如果你愿意,下一刻下一秒,不就能采取别的行动来翻盘了!
「儿童的日程生活必须要尊重儿童整体性的自然生命节奏,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积累和五花八门的活动堆砌」「一致性的方向导引,又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回望两个月前的我,那个在手机上刷了大量「寒假带娃必备……」各路信息后感到无所适从的我,也许可以说,碎片化、堆砌的问题,我可以这样来解决——
最好先从「监测」开始:看看以往的寒假实际上是如何被花费的吧。
你喜欢这样度过假期吗?
你从中得到了滋养的感觉吗?
哪些事情让你快乐沉浸、激荡起了心流;或是无聊、受挫仍不愿放弃?
这个版本的你跟你原以为的「自己」有什么出入吗?
你愿意继续升级呢,还是做点别的尝试?
话说回来,这个「新尝试」跟过去的你,也不是全无关联的吧?
那究竟是什么呢?……
尽管对整日与一个精力旺盛的小男孩待在一起还心有余悸,但我大概知道该如何着手准备5个月后再次来临的长假了。玩科学?学英语?识汉字?外出旅行?也许到时能有超出目前想象范围之外的可选项,唯一能确定的是:
孩子需要加入,一起讨论以上问题之后,一起制订他自己的暑假日程。
今日父母大多勠力于为孩子创设或购买「丰富的生活体验」,但「一致性的方向导引」,看起来还需要花费多些功夫。至少,我的情况是这样的。
在咖啡店享用完红丝绒蛋糕和榛果可可的第二天,我的六岁孩子开学了。再次恢复了自由身(划去)工作节奏的我坐到桌前,尝试运用这项技术。
我在大白纸上画出了格子,翻看笔记,我发现自己从2018年6月份就开始关注儿童哲学了,11月份开始主题阅读,并且在2019年1月份以来密集地构思……我将每一天的阅读、笔记编列入历之后发现,真正阻碍我的,不是锁片数量不够,而是对这副披挂的整体走向和最终形状没有感知;自然,我也缺乏明显的丝线,去把它们连缀起来。
这样看来,我面临的问题侧重点可能与我的孩子有所不同。他所开展的,是在一定选择范围内(比如谨慎使用抖音)尽量丰富的体验和挫折,在其中夯实最基础的底色:良善,体察他人,保持专注,知道需要「再做一次」。摆在我跟前的课题,则是动用更高级别的心智能量,尝试挑战更难的任务。
我的锁扣,不是「妈妈为我安排的活动」,而是可见的思考痕迹,例如我正在写的这篇文章。我的锁扣,凝结于行动本身。只要它们在进行中,我的那副甲子锁便在一点点成型。我希望,5个月之后能跟我的孩子面对面,坐在一起,除了讨论制订暑假日程,也向他分享自己的编织历程。
毕竟,有对孩子抱着「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期待的大人啊,最好的途径就是你自己相信、也亲自去经历、去锻造这一切。
- 190122 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