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市级公开课,其中有两节课都用到了AI,都用到豆包,效果都很不错,让人不禁思考AI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的问题。先回顾下这两节课内容。
第一节课,是上高三复习课,上《田园诗歌鉴赏》,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导入分析了田园诗歌的特点,然后分析《归园田居(其五)》,原诗如下: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然后让豆包也创作了一首诗如下:
归园田居
豆包
耕作南山日已斜,
崎岖榛曲杖还家。
山溪清浅洗吾足,
新酒烹鸡宴近娃。
荆薪燃来驱室暗,
欢情难尽怨宵差。
与邻相聚时光短,
未几东方现晓霞。
这位都是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差异,让学生明确:一样意象字相异,效果产生大不同,比如都有“鸡”这个意象,但陶渊明笔下的鸡是活鸡,“只鸡招近局”,更体现出了鸡的生命力以及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豆包笔下的“鸡”是“烹鸡”,是煮好的鸡,没有原诗的意味了。另外陶渊明的诗歌里面有很多细节,比如酒是“漉”好的“新熟酒”,光线暗就用“荆薪”代替“明烛”,而豆包的诗里体现不出这些东西。
另外一节课,是高二老师上的课,内容是比较《屈原列传》和《苏武传》的叙事艺术。任教老师直接用语音的方式,针对这一问题,对豆包进行提问,豆包的回答比较空泛,任教老师通过带着学生文体细读,归纳出的两篇文章叙事艺术的不同。
两堂课下来,让人感觉豆包是方便,但还是不够好,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我自己用人工智能(AI)kimi,查找这个问题——“AI人工智能和高中语文教学”,回复如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教学提供了多种创新工具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和工具:
1.抄袭检查器:这种工具可以扫描文本以查找重复内容,帮助学生维护学术诚信。
2.翻译工具:提供30+种语言的无缝翻译,使学生能够从各种来源访问信息。
3.实时反馈工具:在学生写作时提供实时建议,帮助提高语法、句子结构和整体清晰度。
4. Owlift(ELI5):一个简化复杂概念的平台,使用AI将复杂主题分解为易于理解的解释,适合不同学习风格。
5.Grammarly:一款基于云的写作助手,使用AI增强书面交流,提供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实时反馈。
6.人工智能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教学:AI可以通过数据模型帮助教师分析和预测教学活动,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语文内容。
7.图文资源应用:AI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情感的体验,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目标。
8.课堂关注度统计:使用表情识别技术和课堂监控设备,智能统计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关注度,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积极性。
9. Teachify:一款智能助教工具,帮助教师规划课程、设计个性化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自动生成适合他们的练习。
10.作文智能评改产品:使用OCR技术将手写作业转换成文本,召唤出AI作文点评助手,为学生提供作文评分结果及评分背后的原因。
这些工具和方法展示了AI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潜力,它们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这些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优化教学方式,而学生则能够更简单高效地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前段时间,前杭高钱塘潮语文组上了三堂课并且组织了“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的研讨会
第一节《修辞“立其诚”——“比喻”修辞格的大数据模型“内测”》的研讨课。上课老师围绕优质比喻的评价标准拟定、创作优秀比喻句的方法、以“人工智能”为本体创设一个优秀的比喻句三个主体任务,借助豆包衔接和深化课堂,用豆包和学生们创作的比喻句PK将课堂推向高潮,最后以内测员对“豆包大模型比喻修辞格能力评估表”的完善提出升级方向结束,让与课师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先进和局限,也为与会老师打开了人工智能与传统课堂融合之门。
第二堂课为《修辞立其诚》。上课老师的课设计了三个任务: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推测写作动机与意图和判断思想意义和价值。在任务推进中,既有文本阅读方法的推进,又有写作背景的回望,最后以“你‘修辞立其诚’吗?你‘修辞立其____’呢?”追问,最后以钱理群先生的“说话三原则”和教材关键句齐读结束课堂。王老师所展现的紧扣文本又广泛占有材料的研究意识,关注文字更有思想引领的教学风度,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堂课,由杭高钱塘杨镍玮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修辞立其诚》。杨镍玮老师由同学们阅读《怜悯是人的天性》后想要辩论“怜悯心是否比自爱心更重要”出发,提出概念阐释的重要性。通过对《修辞立其诚》中概念阐述方法的分析,得出了“内涵分析”法、“语义分析”法,让学生学习后撰写“怜悯心”“自爱心”概念。杨老师利用AI工具豆包来作为反方与同学们展开辩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交锋。杨老师对文本抽丝剥茧,大胆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锤炼课堂,锤炼思维,让学生和与会老师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印象最深的杨镍玮老师说了段话:在语文教学当中,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拓宽广度。在信息收集以及对各种资料处理中,AI已经比我们做得更高效。那么放到我们学生的学习当中,他们可以通过这么广阔的一个途径来帮助他们积累,或者说更精准地捕捉他们需要的知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第二点,人工智能确实对目前学生的思维深度是有帮助的。第三点,AI没有人的温度。我一直觉得语文是所有的学科当中最有温度的一个,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理论,而是千千万万个人千千万万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汇聚而成的。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要有这么一种可以去感知温度的能力,所以我觉得AI在教育当中可以给我们拓宽广度,帮助我们搭建深度,但是我认为他应该起码在我的有生之年没有办法取代我们人类的温度。
ai技术在查找资料方面方便,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但在诗歌鉴赏、文本解读等需要个性化解读方面,缺乏温度,冰冷空洞,至少短时间内还是不能取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