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一封信)《自控力》读后感(二)
憨豆,你好:
最近又开始无聊了吧?
是不是对手机产生依赖?一有空闲就拿起手机,点开微信?
是不是染上了社交上瘾症?不管自己有多忙,都会往手机那儿瞟一眼,看看那个指示灯有没有闪一闪呢?
是不是变成夜猫子?深夜了还在刷朋友圈,还在看公众号上碎片化文章,明明那一刻似有所悟,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睡眠不足。
这是你的第5部手机了吧?随着手机从按键到触屏,从功能简单到智能化,你的生活似乎开始变了吧?
小时候可以跟小伙伴玩一整天都不会想着做其他事情,现在跟朋友聊天还会碰碰手机;
小时候可以拿着成语故事一边看一边想象自己是主人公会怎么办,现在在手机上看完一本小说就接着找第二本,闹书荒;
小时候可以为了找小伙伴,即使他家在山上、他家在另一个乡镇,你也会跑过去找他;现在你一个月连给朋友打个电话的时间都寥寥无几,懒得动了。
是不是觉得事情很严重,你似乎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了!先别慌,你还有救。
在提出解决办法之前,先用自控力理论分析一下具体的问题:
人是群居动物,是需要社交以提供安全感的。而为什么手机和网络的出现逐渐让人忽略了传统的社交方式?
首先,人的大脑有“道德许可”功能,即好的行为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以此对自己进行放纵式奖励。你每天在社交软件上跟朋友聊天,你的大脑会告诉自己:你今天已经跟朋友联系过了,这是很棒的!然后奖励自己的是去看小说、打游戏。实际上你这一天根本没有出过门,根本没有跟朋友有足够的情绪交流和情感联络,你在进行网络聊天之后,感到的是莫名的空虚。因为你没有真正的表达自己,也没有真正的和朋友亲近。
你会反驳说:“我今天跟朋友语音啦,聊了1个多小时呢?”那么一个月后你对这次联络还有什么印象呢?是一起在爬山了呢还是一起在咖啡馆度过?仅仅是那点语音吧?那么多的聊天信息,手机清理之后还剩下什么呢?
其次,人脑中有一个“奖励承诺”系统。手机上的信息是外界给我们的联系信号,这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兴奋,大量分泌多巴胺劫持你的注意力,你就会想着如何获得那个联系信号。而这个信号带来的仅仅是快感,而不是快乐,可是却让我们上瘾(烟瘾、购物狂都是这么来的)。
换句话说,手机软件上的聊天并没有让我们获得真实社交过程所带来的快乐,仅仅是一种“我跟别人有联系”的安慰而已。要想真正获得社交的快乐,就出去和朋友一起浪费光阴,去逛街、去遛狗、去爬山……在一起度过的时光里,你所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份简单快乐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获得情感上的交流。
最后,当你遇到玩手机而耽误其他事情(比如看书、锻炼、写邮件)的时候,你会有戒手机的想法,可为什么总是戒不了呢?因为这种自责所带来的罪恶感会让你情绪低落,而最廉价、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是什么?往往是做导致你情绪低落的事。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当你又一次责备自己再一次屈服于诱惑的时候,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自控失败。
那么你该如何采取措施?
这里有器、术、道三个角度,你需要去做到:
一、器
控制手机的功能。
第一步,把让你上瘾的软件移出主页面,而换成对你有益的功能:阅读器、音乐、跑步计时等。充分利用手机的多功能,让它们为你的生活添加益处。
第二步,减少虚拟社交时间,用打电话代替长时间的微信聊天。你可能担心这样子会打扰别人,你可以先礼貌的在微信上问他什么时候有空,然后再联系。如果一个朋友连跟你打电话联络的时间都不愿意给,那就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他对你不重视,要么是你混的太差。
第三步,在固定的时间段玩手机,减少玩手机的频率。频率越多越不可控。你不用直接规定每天玩手机1个小时或两个小时,这种严苛的要求想想就好,不切实际。允许自己一天玩2到5次手机,但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其他时间把手机放抽屉,不是电话不拿手机。
二、术
充实自己的生活。给自己制定两份计划:日常任务安排和长期目标设定。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比如阅读、学外语、锻炼、学技能等等。即使是与同事聊聊工作和生活也能给你带来启发,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再者,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夜晚,因为夜晚的安静给我们带来两种感觉:一种是自由,一种是孤独。自由意味着所有的时间你可以自己调配,看电影、追剧等娱乐也是可以的,不过必须要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从文字中享受陪伴,享受孤独。
三、道
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快乐?你为此需要设定什么目标?你需要作出什么努力?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完成目标,你会发现身边的诱惑也没那么多。谨记不要被自己的小进步所迷惑,进步不是目标,它不是你放松的借口。
如果这些都能做到,那么恭喜你,你找到的自己真正想要的。
此致
衷心的祝愿你变得更好!
憨豆
201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