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本质和意义:
首先,即使“人生而孤独”,却不能没有伴;其次,人际关系的本质是寻找自我,也就是认识我自己;最后我们还明白了,关系中的烦恼,其实有它存在的意义。
阻碍关系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过去的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其次,“镜像效应”会扭曲人们对关系的认知;最后我们还认识到,没有回应的环境会产生“自恋性暴怒”,从而容易破坏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到底如何做才能建立长久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更加客观、理性地解读当下的关系;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对其日后的认知模式、处事方式都造成深远影响,因此,要破除“过去的情结”带来的关系阻碍,我们就要去认识自己的“家庭原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生家庭。
当我们进入“家庭原型”去寻找自己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成因时,我们就会发现,过去有哪些情结导致了当下我们对他人、对关系的误解。而当我们认清了自己的“家庭原型”,理解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就能更加客观、理性地解读关系,从而化解关系中的障碍。
其次,我们要学会区分“我与你”还是“我与它”,用正确的视角看待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什么是真正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马里奥·亚考毕曾借用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的概念——“我与你”和“我与它”,来解读这一命题。简单来说,“我与你”是面对一个“完整的人”时所持有的态度,“我”把“你”视为独立的个体,关系双方是平等的、各自完整的,作者把这种视角称为“有伴视框”。而“我与它”则是把“我”以外的人事物,都看成是自己内在世界的投影,是“我”内心世界的附属品。当人们用“我与它”的观点去看待关系时,就无法看到真实的对方,从而阻碍关系的正常推进。
最后,我们还要怀着一颗同理心,运用共情的力量感化对方,确保关系的顺利推进。
罗杰斯有一句经典名言:“容许自己去理解他人,具有极大的价值。”感同身受的理解,能消除人际之间的心灵屏障,给对方以舒适安全的体验,从而避免对方因为“不被回应的感觉”而可能引发的“暴怒”,让关系顺利推进。共情可以感化他人,促进关系的发展,因此,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