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这个词在体育训练中有高频出现。拆开来分析就是“教”和“练”,如果将“教”理解为动词而后面的“练”理解为名词,教练就是教会运动员自主练习以增强体能和竞技水平,以达到在比赛中超越自我超越众人的成绩,获得奖项。
父母首先是满足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这是一个无需讨论的底线。严格的说,如果没有能力满足孩子基本生存需要的话,生育子女就是一种犯罪。在电影《何以为家》中有淋漓尽致的表达。
为什么说是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呢?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基本需要必须满足,这是父母的天职;另一层是在满足孩子衣食住行方面不要过度,“不劳而获”是摧垮人类意志最好的办法。
天下父母心,没有谁愿意用养猪的方式养育孩子,所以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之后,我们还对孩子有期待有希望有更多的要求。毕竟每一个孩子最初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就是通过父母教导开始的。
如果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教育子女最原始的动力,那么这股力量要以什么样的途径和形式表达出来,才对培养孩子更有效果呢?
教练在体育竞技中的角色身份可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种借鉴。教练首先有识人之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一个人适合不适合接下来的训练,以及训练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父母要能够在日常生活观察中帮助孩子逐渐认清自己的天赋所在、兴趣所在、能力所在,当三者相匹配的时候,孩子就能够在相应领域如鱼得水。
父母要有激发孩子斗志的智慧,要有给出方法的智慧,要有保证孩子坚持的决心,要有相信孩子、鼓励孩子的信心。这一方面要求父母不断的精进学习,广泛求学,只有足够的知识积淀才会触及到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才能在应用规律时得心应手。
激发孩子的斗志,不要冒险使用激将法,当孩子还不是将领的时候,当孩子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训练不断磨练的新兵时,激将法往往会熄灭孩子的将军之梦。
就算比赛结果似乎已经确定,场边的教练都不能放弃。教练是团队的精神领袖,父母是孩子的精神领袖。无论孩子当下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尽如人意,父母都不能放弃孩子。就算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放弃了孩子,只有父母还相信孩子,还有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的决心,那么孩子仍旧与这个世界保持着紧密的连接。
有许多孩子的失败,是因为父母比孩子更早的摊开手掌选择了放弃。在高三的备考中,看到了许多父母因为孩子的状态,而过早的选择了放弃。在孩子放弃的时候,父母都要坚持住。君不见,赛场上最后时刻,当运动员丧失斗志准备接受败局的时候,场边的教练仍旧呐喊加油,仍旧调兵遣将。人生中的某个时刻可以允许自己失败,但不是败给自己,而是败给了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这是一种骄傲。
教练式的父母,能够看得起失败的孩子,只要孩子足够的付出;能够耐的住孩子的挑战,因为心中有着清晰的底线;能够稳得住亲子互动的场域,因为心中对孩子有一份不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