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颗明珠,不像科学的发展那般依靠积累而完成一代代超越,艺术上,我们很难说当今的艺术家超越了他们的前辈。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因此,最好的艺术就是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而不是大众理解不了的。
西方艺术,尤其是绘画,不仅浓缩了历史上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历程,而且成为了解人类文明史的一把钥匙,透过它们,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与文明发展。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缺乏对于西方绘画的民间普及,除了艺术院校的科班学生,那些世界名作对于普通大众高不可攀,甚至找不到靠近它们的合理路径,纵使好奇与兴趣驱使去一探究竟,到头来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论是人类绘画史上的两个高峰,还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再到印象派的演变,这些文明史上的绘画瑰宝对于大众难道就只是某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某次国际拍卖上的天价名画么?
日本作家宫下规久朗用《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为我们搭建起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跨国东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桥梁,不仅能够认识到人类审美的不断完善,而且能够深切体会到人类对于个性解放的追求。
正如画家作画需要画布、油彩与画笔,宫下规久朗在引领我们普通读者走入绘画世界时,并不铺陈庞大的创作背景或是时代历史介绍,而是从众多画作中大量出现的各个艺术元素出发,向读者展示它们在表象背后画家所赋予的隐喻,帮助我们理解领会画作的寓意。像我们常见的公牛出现在画作中不仅是欧洲之名的由来,更是基督教中路加的象征;土豆代表了社会底层的食物;而星辰代表着神与神性;船的意向源自诺亚方舟,代表教会。
优秀的作品是不会随着时间和人们的喜好改变的,他就像个发出提醒的人,每当我们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出现,虽然很多时候他的面目不怎么好看。
如果伦勃朗认为他晚年走向衰落的艺术生命是他的画风带来的麻烦的话,显然,他并不愿意放弃,正相反,他那一副《自画像》(1685)像是在怒吼,在向那些艺术创作的清规戒律展示他的蔑视,随后创作的《被屠宰的公牛》,更像是得寸进尺的叫嚣。
若是没有宫下规久朗对于“公牛”在绘画寓意上的注解,这幅《被屠宰的公牛》摆在眼前我或许只会欣赏到他对于屠宰后公牛肌肉纹理的刻画,而了解之后,便能引申到伦勃朗晚年无人资助、变卖家产,又被主流艺术所排挤的愤懑与无奈无处宣泄,而借这幅待宰的公牛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19世纪,艺术会在教会失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会为人们带来拯救和内心的安宁,它让人们意识到天堂就在眼前。老茧密布的手掌、一朵花儿的花瓣,文森特.梵高认为,人们最好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劳动者。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的第一幅杰作,这幅作品是梵高到彼时所有感想的一个摘要,那些所感所想将会令他成为一名革命艺术家。被选用的浓黑色彩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绘画效果,形而上的角度来看,你会感受到的绝不是迷人的乡村人文风情,而是沉闷的忧郁,它们是被泥土裹挟的锄头在清洗之前的颜色。
正是宫下规久朗对于土豆意向的解答,这一份土豆晚餐,不妨说成是底层人民的一次圣餐。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梵高像个大老粗,沾满颜料的画笔在他手中就像是一件劳动者的工具,画面看来就像是被挖过被铲过而不是被画笔抚摸过,梵高和他所描绘的人物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极具感染力。
梵高描绘自然的作品,永远都是那么质朴粗陋,气息浓烈,更加真实。他的疾病作为侵略者的同时也是伟大作品的催生者,在疾病发作时的痉挛间歇中,文森特看见了最热烈的世间景象,仿佛着了魔一般,他开始认为人世间也应该有天堂的存在。当自然景色成为脑海中的影像之后,就变得疯狂起来,正如《星空》坚定不移,无所畏惧,喧嚣着,却是全新的。
梵高创作了《星空》,宫下规久朗用“星辰”的意向让我领会到梵高的精神追求和宗教理想。
席里柯的代表作《梅杜莎之筏》作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作品,借助一艘具有“船”的意向的竹筏,展现了“梅杜莎号海难”的惨烈,在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时代大背景下,表达了他的良知与正义感,对当时笼罩在法国上空的黑暗专制统治的不满。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很好理解,画中的人们代表当时的法国民众,远方的船是希望所在,而红色围巾暗指法国的民主思想,现实就是逆风的困境。
若是没有宫下规久朗点破“船”的象征意义,这幅画作在我看来只能是海难那干瘪的一瞬间,而借助这一番解读,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就变成了一次真实的环境与气氛的饱满体验。
对于绘画我们应当持有一个充满热情的信念,不仅仅是去观看作品,而是去感受作品中那汹涌澎湃的生命力,通过画家画笔的力量和炫目的色彩,我们将会体验那些土地,那些花朵,那些劳动的面孔。这些画作在天赋才能的生命渐渐逝去的过程中给我们人类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