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子午话春秋

文/凤媛                        在黄土高原(北纬107°30′~ 109°40′E、东经33°50′~ 36°50′),有一个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绵延400多公里的地方,叫“子午岭”。 它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属于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它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 “子午岭”自然资源丰富,植被覆盖面广。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它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二百多种用材和经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一百五十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子午岭”群峰突兀,重岗叠翠,碧落霞天,草木竞秀。千里长脊曾目睹了蚩尤大战的惨烈,渗透着周朝八百年农耕文明的纯正基因,书写着黄帝陵、秦始皇巡游直道、昭君远嫁匈奴和众多具有典型北魏艺术风格的摩崖石刻等历史文化,隐藏着打开中华文明宝藏的密码。 我们太息于它的历史文化。在子午岭山脊上至今还有秦直道的存在。秦直道史称为“云中之道”,民间俗称“皇上路”、“圣人条”。该道是秦始皇统一华夏后,在修筑了沿河长城不久,为抵御匈奴侵略而修筑的一条军事要道。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了千多年,可以说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岭上的小地名,在今华池县乔河乡境内,是秦直道上一个古驿站。相传汉代昭君王嫱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经打扮梁这个地方时,曾有小驻。当时这里是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心头会顿然涌起一股思古幽情:“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远嫁,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这,也许就是我们庆阳人常常念叨“打扮梁”的真正原因。 美丽的子午岭,山上厚厚的黄土为密林覆盖,山下溪水清流拍打着两岸红色的砂岩崖。这些红砂岩崖面成为释家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天然资源。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历经唐、宋、金以至明、清,在子午岭山脚下开凿的大小石窟多达二十余处。可以说子午岭是佛教的乐土。 坐落在子午岭中部的莲花寺石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石窟,属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地处葫芦河右岸。石窟开凿在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小山峁上。这个小山峁之上是乔灌丛生的密林,山峁之下石崖险峻。莲花寺摩崖造像就开凿在这个凹凸不平的崖面上,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因崖面自然形态而就,灵活多变,人工雕凿与自然崖面巧妙结合,天衣无缝,颇有鬼斧神功之奇妙,实为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积约有一百二十平方米,分别开凿于唐、宋两个时期,是子午岭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子午岭在大一统盛世中享受到历史的厚爱,也在群雄割据的战乱中遭受着兵燹的蹂躏。从南北朝到北宋、西夏、辽、金诸代,子午岭地区的上空笼罩着战争的密云,尤其是北宋、西夏、辽、金时期,你争我夺,边声四起,城寨林立,山岭遍体疮痍。 子午岭上的二将城遗址,位于今华池县山庄乡境内。这座古城垣依山就势,雄踞山巅。它是众多的城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城。 它是北宋时期庆州知州范仲淹为了抵抗西夏而修筑的大顺城。西夏当时控制着今宁夏、甘肃、陕北和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经常入侵北宋的北疆,而首当其冲的地区则是子午岭一带。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作为北宋边关重地大顺城,确实起了屏障作用。 古寨烽烟与“四面边声”都随历史的长风而去,但二将城宏阔依旧,安然地静卧在子午岭的深处。 在子午岭东麓有条小河,叫苗村河。这条小河长年清澈见底,水绕青山过,倒影水中流。这里曾有一处寺院,院内有一座金代石造像塔。塔高二十余米,纤细瘦峻,独具一格,使这里成为一处融人文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在小河右岸石崖上有“碧落霞天”四个石刻大字,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这四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宁夏巡抚都御史陈棐题写的。陈棐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精于书法。他在宁夏巡抚任上途经子午岭,为苗村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山上林木葱笼,深谷流水潺潺,霞光灿烂,岚雾升腾,碧水青山,交相映辉,于是他欣然命笔题写了“碧落霞天”四字,交石工刻于岩面。苗村一带,自古以来,是子午岭中部地带的自然名胜之地,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于此小驻赏景游览。清末陇东名士李良栋先生,曾在此游览,写下了一首律诗: 千顷碧绿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抚岸危崖动,绿涛随风崇岭旋。 露润山色翡翠珠,岚浸晨曦玛瑙环。 休叹蓬莱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子午岭北端的小凤川有座小湖,这里是一道狭窄的深谷,加之两岸林密,故而湖水呈带状,水面长约五公里,宽不足百米,故有林海长湖之称。 长湖是个“袖珍”湖,并无“御远山,吞长江”之势,但幽深、恬静则是长湖最大的特色。这里远离城市,也没有农民居住,既听不到城市的喧嚣,也无乡村的鸡鸣犬吠。湖水静静地躺在重峦翠峰之中,偶尔一阵林间轻风,吹得湖面微波粼粼,如婴儿梦中的笑靥。登高望去,像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沉落山涧。湖两岸的深黛峰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泛舟湖面,会看到湖中的金色鲤鱼惊慌地四散游去,又好奇地向船儿聚来,似乎与游人嬉戏。完全处于原生状态的长湖,似一个深闺待嫁的淑女,有待观光君子来逑。 站在高高的“子午岭”上,万绿葱茏尽收眼底,那一片绿海在阳光下,幽静神秘,叫人浮想联翩,特别是在秋天,那一片片枫叶红遍了半边云天,空气清新,沁人心脾。忘掉尘嚣浮华,我们把灵魂安放于此,让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战争的烟尘早已散去,留下的是它春夏的静美、秋冬的丰韵,方圆几百里的葱茏。我们流连往返、徜徉于此,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感叹,我们也成为子午岭周边的居民而骄傲欣喜!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386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42评论 3 3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70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702评论 1 29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716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73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14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30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80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73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9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6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29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10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38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5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41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